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考】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②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双承...
何为宗法、大宗与小宗?宗法所谓宗法,是指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在历史上还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大宗小宗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兄弟之间的关系而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区别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
宗族文化知识详解【一】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1、宗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萌生于殷商,定型于周。在西周,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在政治上是全国的共主。其余嫡出诸子与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名为氏。诸侯的诸子与庶子分封为卿大夫者,对诸侯们以官职、邑名、辈份等为氏。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亦同。这样既是一套国家机构,又是以血缘关系起来的大宗族,宗法制度乃成为巩固贵族世袭统治的有力工具。至西周后期,原来意义上的宗法制度渐被破坏。后世地主阶级继承了周代的宗法制,加以改造,其实施远远超出了大夫、士的范围。因而,...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族、昭、穆族、大宗、小宗、亲属、丧服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学术界有不少人据近代中国社会仍残留有宗法组织的事实,把直至近代的中国社会一概称为宗法社会。而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宗法社会只存在于秦以前的时代里。宗法在三代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秩序等等都是按宗法编制起来的。宗族领袖也就是行政长官、经济管理者和军事首领。秦以后的宗法组织虽仍存在,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西周时已不可同日而语,郡县制、君主直接委派地方官吏、土地制度和兵制的改革,都使宗法组织和宗族领袖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下面把有关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些主要的知识分四方面加以叙述。一族、昭、穆族,表示亲属关系。《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依旧说,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的族。...
【族谱知识】何为宗祠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据《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里所说的“七庙、五庙、三庙、一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可在宗庙中分别设制和祭祀七代、五代、三代、一代以上祖先的亡灵。庶民不设宗庙,在寝堂中祭祀祖先,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民间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达起来。秦汉...
【修谱说】中国人为什么要建那么多祠堂,祠堂和族谱有什么关系?在传统家族文化中,族谱和宗祠是必不可少的两大内容,编修族谱是为了寻根问祖、联结血脉、承上启下、增知育人,那么,宗祠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详细讲讲。宗祠,也叫作宗庙、祖祠、祖厝,最常用的两种叫法是家庙和祠堂。宗祠不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商议家族大事、执行家法族规的地方。上古时期,宗祠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周代以后,士大夫逐渐开始建立宗祠,以便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到唐五代时期,民间开始建造家族祠堂,清代以后,祠堂开始在各大家族繁衍开来。最开始,民间每个家族的祠堂必须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而且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祠堂作为族权和神权交织的中心,还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设立宗长管理全族事务,下设宗正、宗直负责族内的家族大事和家法族规。在古代,宗祠是集合家国法制为一体的场所,既要有国法的体现,又要增设家法,具有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