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吴姓的由来,吴姓吴氏历史来源
吴氏吴姓的由来,吴姓吴氏历史来源,历史来源「吴」源出有三。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
查看全文
海南省-海口-琼山吴琠
吴琠(1740~1789),字国猷,号学斋。海南省海口市府城镇草芽巷人。15岁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连任国史馆、三通馆、四库馆编修官和武英殿分校官等。为人谦虚,治学严谨,参与《国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永乐大典》的补佚。完书后,乾隆皇帝赐“龙尾砚”、“白玉如意”和“文绮”等贵重御品,并下旨在琼山县府城建“孝行坊”表彰其父,赐金手杖予其母,对其塾师亦有奖赏。相传乾隆皇帝还亲为其改名为“吴琠”,赠诗曰:“玉以金为友,祥开善作基;家庭承祖泽,忠孝永长持。”曾两度出任顺天(今北京)乡试总考官。在京时与琼籍进士王斗文等募款营建琼州会馆,作为琼州士子进京应试的落脚点。是继许子伟之后海南人在京建造的第二个会馆。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回家,出任海南最高学府琼台书院掌教。终生不忘师恩,每逢省亲,都到朱良村登门拜谢老师周继才。致力于公益事业,在府城万寿
查看全文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吴琠
吴琠(1637—1705),字伯美,号铜川,清初山西沁州徐村(今山西沁县故县镇徐村)人。曾祖父吴守礼为晚明秀才;祖父吴桧是农村小知识分子;父亲吴道默为廪生,是沁州有名的塾师。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三月初一日(3.26.)申时出生于一个亦耕亦读的殷实之家。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七岁。跟随父亲入馆读书。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九岁。初学作文,即有理法。顺治三年丙戌(1646),十岁。鼎革之际,社会动荡,这年,吴琠随全家避战乱至本州北泉村。村中廪生宋彦英见吴琠品行端正,遂将女儿许配吴王琠(吴琠《宋夫人行述》)记载有异。顺治八年辛卯(1651),十五岁。参加童子试县试,得第一名(案首),被学道张道一(四教)识为“公辅器也”。顺治九年壬辰(1652),十六岁。参加童子试府试,得潞安府一等第五名,取得秀才资格。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十八岁。这年赴省城太原参加乡试,得第六十七名,取...
查看全文
吴琠
参考《清史稿》卷267列传五十四
查看全文
刘琠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高祖本纪一》:“皇考讳琠,事后唐武皇帝为列校,晋赠太师,追尊为章圣皇帝,庙号显祖,陵曰肃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