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0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59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328 |
1995年 | 300 | 1987年 | 363 | 1982年 | 304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86 |
诸姓主要源自:姒姓、变姓。
诸姓起源一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诸国的封地,属于以封地名称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诸邑(今山东诸城),鲁国的一个大夫就在这里生活,他的族人采食于此。他的后代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诸邑为春秋时期诸国国君的封邑,因以之为姓。如《春秋》中的诸为“庄公二十九年”记载中鲁邑的诸城。《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诸稽国为彭祖后裔封国,诸稽国在商武丁时期被灭,部分遗族北迁至山东诸城县西南,仍名为诸,形成诸国。
诸姓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诸稽郢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诸氏出自姒姓,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诸稽郢的后裔。诸稽郢,亦称柘稽,是著名的春秋时期越国五大夫之一,以善辩和擅长外交著称。
在诸稽郢的后裔子孙中,多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诸姓起源三
源于驺氏,出自西汉时期越王的后裔无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无诸,驺氏,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朝初期,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第十三世孙,为汉朝闽越王。源出还是姒姓。据史籍《榕城考古录》记载,无诸死后葬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一座小山丘上,俗呼王墓山。另据民国时期所著《闽侯县志》中记载,闽人为怀念无诸,在越王台建闽越王庙,史称大庙山,无诸墓就在南台嘉崇里闽越祖庙后的山丘上,世代祭祀无诸。
汉朝以后,无诸的后裔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诸姓起源四
源于变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后周贵族诸葛十朋,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政权有个贵族叫诸葛十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之后,诸葛十朋不愿别人再打听到他,就改姓名叫诸十朋,携族隐居在会稽山中。
在诸十朋的后裔子孙中,皆改复姓诸葛氏为单姓诸氏,成为诸氏家族的又一个来源,世代相传至今。
诸姓起源五
源于变姓,出自明朝时期侍卫统领宠,属于字讹为氏。氏,是十分罕见稀少的姓氏之一,为古蜀国濮族部落称谓,秦末汉初时期分播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一带,时称六麻蛮族,后汉化成姓氏。在典籍《正字通》中记载:“六麻有诸姓。按,本作?,讹作诸。?,本作上声,音查。六书不载稿字,今亦罕此姓,存备考正。”明朝万历年间,京师有四川籍的侍卫将领叫稿宠,唱名时呼“诸宠“,无人应答,唱輺独留。上官奇怪,问是何姓,?宠回答:“?如诈字上声,字从工从白。”就是读音作zhǎ(ㄗㄚˇ)。
后来,氏族人中就有人干脆就以讹为正,改称诸氏,免得识别起来麻烦,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八十六位。
诸氏的主要发源地在山东诸城,为古琅琊郡,另外有起源于吴国和越国的诸氏族人。春秋时,诸氏人主要居住在山东诸城,为诸国的王族。诸国春秋时沦为鲁国的附庸国,成为鲁国的大夫;后齐国占有诸地,又成为齐国的琅琊邑;越王勾践打败齐国,拥有诸国,并迁都琅琊,越国势衰,复将国都迁回故地,大量诸氏族人跟随南下。这样,诸氏族人就扩散到江浙皖赣区域,并实现了同原江浙地区诸氏族人的汇合。
今浙江省的宁波市、绍兴市、杭州市、嘉兴市、余杭市、湖州市,温州市,衢州市,江苏省的常州市、无锡市、江阴县、苏州市、昆山市、南京市,安徽省的蚌埠市,广东省的河源市,江西省的吉安市,湖北省的松滋市等地,四川省的蓬安县,三台县,宣汉县,泸州市均有诸氏族人分布。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春秋时诸国的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属于琅琊郡。
琅琊堂:以望立堂,《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琅琊郡。
一、诸(諸)zh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崇仁、宜丰,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时鲁有诸邑,大夫食采于其地者,子孙以地为氏。”
2、其据《姓考》注云:闽越王无诸之后。(按:《中国姓氏大全》称:闽越王无稽,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姓氏词典》则称:汉高祖以故粤王无诸为闽越王。后为汉武帝所灭。)(3)《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录》称:“越大夫诸稽郢之后。”诸稽郢乃彭祖之后,当系出篯姓。《姓氏考略》以为出自彭姓。
4、或为诸葛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五代周诸葛十朋,当陈桥兵变后,易姓诸,隐于会稽山。是今会稽诸姓,出自诸葛。”一音zhē,亦姓。战国时越有诸发;明代有诸观;又有诸弘道,洪武中为滑县令;清代有诸昇。
二、诸(諸)
诸姓起源:见《氏族博考》、《姓觿》。
诸姓名人:
诸於,汉时洛阳令,见《广韵》。
诸姓古代名人
诸燮明朝,字子相,余姚人,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关,忠贞为国。精理学,一洗陈言。
诸御己春秋,楚国之耕者。庄王筑屋台,垒土千重,大臣因谏而死者七十二人。御己弃耕入谏,楚王遂解层台而罢民役。楚人歌之曰:“薪乎莱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莱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此处将复姓诸御氏并入单姓诸氏。
诸稽郢春秋,据《史记》作柘稽,越国五大夫之一,善言辞。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吴王夫差为报先王阖闾槜李兵败之仇,倾兵伐越。勾践率师迎战夫椒,大败,困守会稽山上,大夫文种献乞和之策。勾践遂派诸稽郢去吴营谈判求和。行成于吴而返。《国语·越语》有载。
诸福坤清朝,光绪年间人,字元简,号杏庐,周庄镇杏村人。其父诸文渊,擅长书画。精通医药。诸福坤早年博览勤学,曾考入京师国子监,为增贡生。与元和知县李超琼、湖南巡抚吴大澄等人积极赞同陶煦的减租变革思想。后归田园居,以利乡济闾之事为己任。并将“荒江老屋”取名为“杏庐”绝迹城市,专心著作。“人瘦不食肉,医穷只著书”。元和县令李超琼闻其人品质高尚,认为近十年来所少见。诸福坤博学善文,为众推崇,所造就后生以文行名者尤多。柳亚子之父柳念曾、叔父柳慕曾都是当年诸福坤门下的弟子。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去病15岁时从同里镇来周庄,从诸福坤学习5年,遂成一代巨匠。诸福坤著有《杳庐文钞》6册。后由柳亚子出资刊印。
诸娥明朝,孝女。
诸氏宗谱 [16卷] (3030页)
1.诸氏宗谱 (1516页)
江苏常州诸氏宗谱 (3034页)
1.诸氏宗谱, 1, 1378-2017 (137页)
1.诸氏宗谱, 1, 1514-2017 (137页)
诸葛族谱 (2页)
诸葛族谱 (11页)
5.册1-2 (113页)
6.册2-19 (808页)
蘭西諸葛簡史 (53页)
春秋战国卫国——卫姓起源,最后一个被灭的诸侯国
2024-10-28
在历史上,春秋战国各种小国林立,一个县的领土,就可以算做一个国家,而当年春秋末期,战国七雄纷纷吞并这些小国,小国灭亡之后,国民以国为姓,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鲁国,卫国,曹国,陈国等等。其中的遗民卫姓的出处卫国,可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它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仍然存在的国家。卫国存在大约900余年,都城在现在的河南淇县,滑县,濮阳,焦作等地变动。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平定武庚(纣王的儿子)叛乱后,将武庚的封地划分给了康叔,康叔是卫国的开国之君,称为卫康叔,也是卫姓的始祖。卫国一共29代、44位国君(还有一种看法是41个),存在了834年(还有说法从立国前后计算是907年),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小国,是诸侯国里面最后灭亡的。在卫武公时期,卫国辉煌一时,他派兵支持平王东迁,晋升为公爵,在诸侯国里也算排名靠前。公元前660年,翟人伐卫,第一次灭国,在齐国的协助下复国。然而此后再也没有出有能力的...
诸葛长乐村:古韵今风的交融与启迪
2024-10-31
历史悠久的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一个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深厚的诸葛氏文化而闻名遐迩。走进长乐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青石板路两旁,老树参天,仿佛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不久便来到了金大宗祠前。大宗祠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原来正是兰花小学的师生们在此开展研学活动。金大宗祠内,中亭的大天井显得格外宽敞明亮,一圈长条桌整齐地摆放在天井四周,桌上坐满了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他们个个兴致勃勃,满脸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研学活动以“探寻古村落,传承文化根”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活动开始前,一位身着汉服的讲解员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长乐村的历史背景和金大宗祠的建筑特色。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