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魏姓名人功名显赫才华横溢读过《史记》的人,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姓魏的杰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长的春秋和魏国时代,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出色人物,而他们,正是后来魏姓人的祖先。魏,岂不是一个显赫而光采,足以傲视群伦的姓氏?魏姓光彩的起源,根据《姓纂》的记载,是这样的:“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后裔万仕晋,封于魏,至双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候,称王,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钜鹿,任城。”由此可见,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来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到晋国做了官,食采于“魏”这个地方,他的历代子孙并且都是晋国的高官,后来权势日隆,到了魏斯的时候,乾脆与韩、赵两家同时瓜分晋国,自成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春秋与战国的分野,就在此时。战国时代,魏国并被列为“七雄”之一,他们当时叱咤一时,不难想见。战国时魏国的位置,大致是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因此,魏姓的最初...
母亲去世,孔子弟子高柴“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孔门“七十二贤”位列孔门“七十二贤”的高柴,被历代高姓族谱称为“忠孝双全、寿圣儒贤”。执亲之丧,泣血者三年。孔子称此二人之举为“公恕”,即仁爱之心,必得善报。高柴生于公元前521年,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高。春秋末齐国人(一说卫国人)。他有政治才能,曾在多国为官。他品行甚佳,以尊孔孝亲著称,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被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封为“共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为“共城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他以“共城侯”身份从祀孔子,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高子”。据说他在卫国内乱(卫庄公、卫出公父子争位)时弃官避乱于陈阳夏夏梁乡(今太康县高贤乡),设塾传播儒学经典,长达88年,弟子遍布陈、郑、宋、卫、蔡、楚、鲁、晋等国。据明代《高氏族谱》记载,他于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九月初九无疾而逝,享年128岁,世尊“寿圣”,葬于高贤乡宁...
【小谱说堂号】读书最少的开国宰相,赵姓“半部堂”由来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其始祖是颛顼帝子孙造父。据《姓纂》一书记载,造父本是周国驾车大夫,因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乱,被周穆王赐封赵城为封地。造父便以封地之名作为家族之姓,并世代相传。造父也成了赵氏的先祖。春秋战国时期,赵衰辅佐晋文公称霸。赵衰的子孙自此成为晋国显贵。到了春秋末期周威烈王时,赵氏家族的权势地位进一步扩大,与同为公卿的魏、韩两家瓜分晋国,自立为诸侯,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此后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国力强盛,与其他六国并列为战国七雄。秦灭六国,,但赵姓的地位和影响并无削减,秦汉之际一直是河北望族,族人弟子遍布天下。赵氏后人赵佗还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周大将赵匡胤龙袍加身登上帝位,赵姓从此成了国姓。为了讨好宋太宗赵光义,吴越一个宗室公子在编写《百家姓》时把赵姓放在第一位,赵姓便成为百家姓之首。赵匡胤能够,离不开一个人的谋划,此人就是赵普。...
族谱四川资中易氏源流介绍夏时燕地易水域为易氏氏族,易国部落群居,到殷商时赤、白狄人、鲜虞国、中山国的出现。辗转在雍州、狼孟的易氏族。前后可寻易氏族人,有易申(甲)、中山尚王、易牙、易恺的史料。春秋战国汉时,从湘赣乃至明清赴川谱载,易氏仁福、仁禄、仁祯、仁祥徙金陵江南,三国时仁福裔万年公携全家从吴郡太仓徙湘浏阳太湖。三传雄公出(公元257年)。相关谱载至少有七种源流学说,但今天倾向易氏源流为易氏族居地域非封赐,只有远祖提示而无明确的始祖定论。宋山斋公《庆源集》、2007年易武兴主编《雄公研究初探》、2007年易氏通谱讨论稿等倾向于易雄为湘赣川远祖。即使如此易雄到常亮公、重公前十九序出入仍较大,而川渝族裔从二十序常亮公后欢、邦、述、达,欢公裔到行万公后(福九郎)福、禄、寿、喜裔脉间难以上下线相连,只能本着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放弃之不仁,留信存疑。资中县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就建县,古称磐石县,历...
带你走进,珠玑巷梁氏大宗祠在广东省韶关市辖区南雄市(县级市)珠玑巷,发源着一支梁氏家族,坐落着一座梁氏大宗祠,是南方梁氏家族璀璨夺目的一朵明珠,其非但是梁氏族人敬仰的圣地,还是粤澳港梁氏三项文化工程的首项工程,其他两项包括修撰梁氏宗谱及支持南雄市梁氏教育事业,——奠基与公年二零零四,竣工于公年二零零六,现已历经十个春秋,总投资六百余万,均由梁氏宗亲及关心梁氏文化发展人士募捐。珠玑巷梁氏大宗祠占地面积两千平米有余,总建筑面积一万平米有余,历时两年建成,宗祠规模之庞大,如九五之尊置之圣坛。宗祠的建设风格充分体现南方特色文化,集中表现梁氏家族文明精髓。雕龙画凤,龙虎精神,安定堂,山水风情,国画,楹联对联,集中华传统文化于一身,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注入梁氏文化血脉,灼灼生辉,传统文化与梁氏本家历史源流尽在其中。一片真情宗亲纳万千思绪永不忘款项名单存个我相逢一笑诉宗恩龙凤共舞展梁氏族人威武龙马精神居高临下现海纳百川豪爽英雄气概...
高氏:春秋以后的名门望族春秋中期,高姓开始形成。此后,在各诸侯国之间打来打去的岁月中,高姓人因战乱等原因不断播迁。不过,即便如此,大多数高姓人仍生活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北方区域。楚国灭掉越国后,一支高姓人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了海南。高姓是在齐国形成的,因高傒是周天子赐封的齐国“守国”上卿,其后代子孙在齐国的地位很是特殊,高姓在齐国拥有较重要的地位长达200多年。正因为如此,高傒的后代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并因失利而外迁他乡。高固支系,到高竖兵变而瓦解高傒玄孙高固(高宣子),在齐惠公、齐顷公时是上卿,多次代表齐国出使鲁、晋等国。齐顷公10年(公元前589),齐国和晋国爆发鞌(今山东济南市西北)之战。战前,高固只身闯进晋军军营,一边捡起地上的石头朝晋军打去,一边趁机抓住一名晋军,抢过晋军的一辆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车上,以示与其他的晋军战车不同。然后,高固驾着战车回到齐军军营,在军营中巡回奔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