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掀起编修宗谱(或称族谱、家谱、家乘,可通称谱牒)的热潮。我看到的多种宗谱或宗亲会散发的宣传品,大都因袭明清民国编修的宗谱。
凡论及姓氏源流世系的,都存在一个通病,即把自己的姓氏来源,毫无例外地追溯至远古(史前)或上古(夏商周),在远古上古时代找出一个帝王、贤君奉为自己姓氏的远祖 ;又在汉晋唐宋时代的同姓皇室、显宦、名流中找出一个奉为自己姓氏的直系祖先(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改汉姓者,另当别论)。
这种写法,积习已久,约定俗成,根深蒂固,要改也难。
我看到的各地黄姓宗谱,都说黄姓是黄帝的后裔子孙,夏代初年受封建国,以国为姓。始封的黄国在哪里?有的说在湖北江夏,有的说在湖北宜城,也有不少说在河南潢川。
受封于黄的始祖叫什么名字?有的说是皋陶之子伯益,有的说是颛顼之孙陆终,有的则糅合了二说,说成陆终、伯益始封 ;甚至仿史记世家体例,补上一篇“远祖世系”,列表昭示,似乎千百年来黄姓后裔血缘一脉相承。
这样写,也许可以激发敬宗睦族、“黄姓一家亲”的情感。这是宗族情结,不是宗族历史的真实。
嬴姓黄氏
我根据考古发现资料,参照先秦两汉文献二重证法,认为黄国属“嬴”姓,封地在今河南潢川,其时代约在春秋早期。始祖是谁,已无从查考。所谓颛顼、陆终、皋陶或伯益,都是远古传说人物,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他们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比受封于黄国的嬴姓始祖要早得多。
潢川黄国故城和光山黄国墓地位置
夏商及其以前,根本不存在分封,无所谓姓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建立周王朝,为维护周王室的长治久安,便分封宗室男性亲属及功臣于各地。成王时,周公东征,讨平殷商遗民叛乱,又把新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亲属和异姓功臣去管辖。史称周代的这种分封诸侯为“宗法封建社会”。
《荀子·儒效》说:“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成王、康王以后,继续分封。有周一代,究竟封了多少诸侯国,已难于确数。顾德融《春秋史》根据《春秋》《左转》,综合《春秋大事表》《春秋会要》《春秋左传注》等书,统计出姬、姜、嬴等共二十个姓,一百五十四国(氏)。
其中嬴姓国有秦、莒(或云“卫”“盈”)、黄、江、徐(䣄)、耿、梁、葛、榖、钟离等。宋代郑樵《通志·以国为氏》记 :“黄,周国名,嬴姓十四氏之一,子孙以国为氏”。《春秋史》与《通志》统计基本相同。
黄氏为什么会是嬴姓呢?原来在先秦时代,姓、氏不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标志,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通志·氏族序》说:“三代以前,姓氏分为二……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顾炎武《日知录》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现在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的意义来说只是氏。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嬴姓相传是舜赐秦先祖的姓。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柏翳(伯益),舜赐姓嬴氏。”周孝王时,“非子始王于秦,使复续嬴氏祀,曰秦嬴。”至西周末,幽王淫乱,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于郦山下。“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以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从这段记述可知,黄氏始封应在襄公为诸侯之后,已到春秋早期了。
黄国故城
始封的黄国,据《左传·庄公十九年》注:“黄,嬴姓国,今弋阳县。”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引《一统志》:“古黄国在河南光州定城废县西十二里”,清光州即今潢川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曾在潢川县城西北隆古乡发现黄国故城址。
据调查 :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夯土筑造。北墙长 1800 米,南墙长 1720 米,东墙长1650 米,西墙长 1550 米。墙基厚 19 米,残存高 5~7米,上宽 10~15 米。城壕宽 36 米,残深 1 米左右。残存城门豁口 3 处。城墙夯土内发现鼎、敦、鬲等残陶片,属两周至春秋早期遗物。
在潢川和毗邻的光山县内,还发现黄国墓地两处,证实潢川城址确是春秋黄国故城。
黄国始封年代已无从查考,但从《春秋》三传记述黄国国事活动可以大体推知。《左传》桓公八年(公元前 704 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又庄公十九年(公元前 675 年)楚“送伐黄,败黄师于碏陵”,又僖公五年(公元前 655 年)“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又僖公十一年(公元前 649年)“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僖公十二年(公元前 648 年)“夏,楚灭黄”(《公羊传》作“冬,楚人灭黄”)。
僖公十二年记述比较详细,说到“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从这些记述,可以推知黄国是春秋早期淮河流域比较强盛的小国,它受楚国控制保护,但不甘心向楚输诚尽忠,自恃距楚郢都(今荆州)遥远,与东邻的齐国等山东诸国又有交谊,疏于防范,结果很快就被楚国灭亡了。
由此推定黄国大约存世一百多年,约自公元前 8 世纪中叶始封,至公元前 648 年灭亡。
青铜器中的黄国
我们在考古发现中也可一探春秋黄国墓葬及其出土的青铜器,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潢川黄国的旧事。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的两处黄国墓地,一处在潢川县东北盘磨山上油岗,另一处在潢川西南进入光山县内的宝相寺附近。
潢川黄国铜铭文“隹正月初吉丁亥黄孙须(?)子白亚臣自作 用征用乐(?)眉寿万年无疆子孙永宝是尚”
上油岗墓地已遭到严重破坏。仅在1975 年发现的一座残墓中,收回盆形的(同“㽀”)、双耳罐形的
以及盉各一件。
乳丁蟠虺纹饰,盖内、器底有铭文,均作四行十六字“隹子丌舌铸皿其行宁子孙永年寿用之”。
素面无纹饰,器肩铭文四行三十四字“隹正月初吉丁亥黄孙须(?)子白亚臣自作 用征用乐(?)眉寿万年无疆子孙永宝是尚”。
上铭文“黄孙须(?)子白亚臣”是否即
上的“子丌舌”,因无文献可据,未敢论说,因
、
、盉三器同出一墓,
上又有“黄孙”二字,可知三器均为黄国器。
光山县宝相寺附近的黄国墓地保存情况较好。1983年发掘黄君孟夫妇墓,1988 年发掘黄季佗父墓。
黄君孟铜及铭文“黄君孟自作行器子子孙孙则永宝用”
黄君孟夫妇墓为竖穴二土坑(先后挖坑)并列的木椁墓。黄君孟随葬青铜器14件、玉器54 件。青铜器有鼎、豆、壶、、盘、匜、戈、镞、削。镞 2 件、削1 件无铭文,余 11 件都有铭文。其中10 件容器的铭文均作“黄君孟自作行器子子孙孙则永宝用”。戈1件,铭文为“黄君孟作元□戈”。夫人孟姬随葬青铜器22 件、玉器 131 件,还有众多的竹木器、漆器。
青铜器中的鼎、豆、壶、(左金右霝)、鬲、盉、盘、匜、罐、方座共 16 件有铭文,均作“黄子作黄甫(夫)人孟姬行器则永宝宝霝冬(终)霝后”(个别字有脱字或简化)。
孟姬铜壶及铭文“黄子作黄甫(夫)人孟姬行器则永宝宝霝冬(终)霝后”
铭文“黄君孟”,当指黄国国君名孟。黄君孟夫人孟姬,知为姬姓女。出土时,棺内孟姬骨架保存完好,经河南医院人体解剖鉴定为 40 岁左右女性。下葬下限应在楚灭黄以前,即公元前 648 年之前。
黄季佗父戈及铭文“黄季佗父之戈”
1988 年在黄君孟夫妇墓西北边(天鹅墩)165米处又发掘一座竖穴土坑木椁墓。墓主单棺单椁,棺椁南边附陪葬器物箱。箱内陶器、漆器和青铜器甚多。其中 1 件铜戈上有铭文“黄季佗父之戈”6 字。
《诗·魏风·陟岵》传“季,少子也”,我们可知为黄国君少字佗父之戈,墓葬可能也是黄佗父之墓。黄佗父墓与黄君孟夫妇墓同属一个墓地,铜戈形制又与黄君孟戈相同,从黄佗父墓位于黄君孟夫妇墓下首看,下葬年代可能稍晚。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下编曾著录1949年以前出土的黄国器皿 4 件 :黄太子伯克盘、黄君簋、黄䩱父盘、叔单鼎。其中叔单鼎有铭文作“隹黄孙子傒君叔单,其万年万疆子孙永宝用享”。
铭文中的“黄孙”儿子与1975年出土的铜铭文“黄孙”,字体近似,可能同属一个宗氏。“黄孙子傒君叔单”的“傒”,是黄国君封孙名叔单于傒的采邑名。傒君家族即以奚为氏,成为后世奚姓家族的一支重要族源。
1949 年后在潢川、罗山、信阳一带,屡有奚国墓和奚国器出土。郭著录的 4 件黄国器,可能是 20 世纪 20 年代潢川黄国墓被盗后流失的。
此外,湖北随县、京山曾国墓中也曾发现黄国器与曾国器同出。
京山宋河区苏家垅水库出土铜鬲(缶)及铭文“隹黄□□用吉金作缶”
1966 年,京山宋河区苏家垅水库工地上,在被破坏的曾国墓葬中,收集青铜器 97 件,其中有铭文的曾国器 6 件,有铭文的黄国器 2 件。这 2 件黄国器,器型似鬲,自铭“缶”,大小全同,铭文均作“隹黄□□用吉金作缶”。
1972、1973 年,在随县均川区鱼家老湾工地上,在被破坏的曾国墓中,两次收集青铜器15 件,其中有铭文的曾国器 2 件(簋、),有铭文的黄国铜鼎 1 件,鼎铭作“黄季作季嬴宝鼎,其迈(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随县均川区鱼家老湾收集铜鼎及铭文“黄季作季嬴宝鼎”
京山铜缶,仅铸黄国制。随县铜鼎,应是黄君季为嬴姓小女所作。黄国器与曾国器并存于曾国墓中,原因可能是黄曾(姬姓)二国通婚,黄国嬴姓女婚嫁时带来曾国,死后入葬。也可能是曾国通过贸易或其他途径取得。总而言之,黄国器流入曾国的年代似应在楚灭黄以前。
黄姓名仕
黄国灭亡以后,经传未再见黄人活动的记载。被迫内迁楚国各地的黄人可能不在少数。黄亡后近四百年,出现了名列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人春申君,名歇,“姓黄氏”。秦汉时期,见于正史的黄姓名人不下 20 人,最著名的是黄霸、黄香。黄霸,淮阳阳夏人,循吏,汉宣帝时官居丞相,建成侯。黄香,江夏安陆人(今湖北安陆之南),孝子,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城称之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任郎中,元和元年(84 年),汉章帝诏黄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又召诣殿中言政事,任尚书郎。永元四年(92 年),任左丞。六年任尚书令。后任东郡太守,黄香上疏辞让,复留任尚书令。
延平元年(106 年),任魏郡太守,时遭水灾,以已之俸禄及所得赏赐赈济贫民。后坐事免官,数月,卒于家。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
从始封黄至春秋战国末期,历时近千载,黄姓人数已成千累万,宗支繁衍庞杂,支系派别已难以理清。在黄香死后不久,黄香族裔依旧昌盛之时,或在魏晋当官重门阀之际,各地宗支头面人物,为提升黄姓宗族的社会地位,聚会共商策划,决定共尊江夏黄香为始祖。从此流传下来。现在各地黄姓都以“江夏”作为唯一郡望。
(文章来源:《大众考古》2015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