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的
仁人志士无不重视谱事者,其论谱名言举不胜举。如现代伟人孙中
山、毛泽东对族谱均有高论(文载谱首,此不复列)。古人编纂方
志和族谱的目的是“存史、资治、教化”。而今人对此则有所升华
和深化,认为一部好的方志或族谱,能为历史研究,为地方建设,
提供科学依据;作为教育和启迪后人,为人类历史发展作贡献的优
质教材,有着不可估量的科学实用价值。然不容置疑的是族谱是
“一个氏族与社会的全貌”;是“一种资料性的述著”;是“一氏
的百科全书”。族谱它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明世系、别宗支,激
发人们不忘木本水源、尊祖敬宗、谊亲睦族、联疏为亲、聚远为
近,在加强宗族团结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挥巨大的动力;族谱它翔实地刊载品行节
孝、名模风范、可以激励后人、树雄心、立壮志,为治国安邦、齐
家励己,为加速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我们华氏源于子姓,出在春秋宋国之正考父,已逾二千七百七
十余载,繁衍藩昌,分布极广,历代修谱都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
房系。就京一郎公世系来说,自南宋绍兴间入闽迄今亦有八百余个
春秋,统修族谱前所未有,本次统修即属“首修”。所谓“首”,
其义即“第一”。“第一”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多与勇敢、气概、
荣誉联在一起;与升华、超越、辉煌联在一起;同时也与困难、艰
辛、曲折联在一起。古有谱序云:“莫为之先,虽美勿为”。我们
则认为不是“虽美勿为”,而是“虽美难为”。试想:京公后裔发
展到现在已是上下将千年,纵横播万里,时间之长,空间之广,无
与伦比。虽有当今之世的国运昌隆、政策昌明,正是“溪田处处新
秧茁,绿水平畴正好耕”的明媚春天,是修谱的大好时机,但真正
进行统修族谱,又谈何容易!然而我们江西于都族属金发,胆、
识、德、才兼备,决心统修谱事,携领攸亿、永康、叙明、月来、
华锋等不辞劳苦驱车赶广东,奔福建,深入华姓住地联络发动,几
经周折后,于公元二五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在江西省于都县禾
丰镇京瑛堂中成立“统修《华氏族谱》理事会”,并一致推举金发
宗亲为会长,自此统修《华氏族谱》工作得以正式启动,此后还相
继举行会议多次,制定一系列修谱进程中的策略和细则,研讨、完
善修谱的各项工作。本次修谱中统一了京一郎公世系,统一了字
辈,统一编刊载文史资料的首卷,世系谱则由各房编修,然后集
合。其他方面也进行科学性改革,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展示编修者的
水平。特别是对“女可上谱”、“生可立传”的决定,既符合广大
宗亲的愿望,又顺应时代潮,拓宽思想教育渠道、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统修族谱工作已历经二年多,理事会
全体成员团结一致,不计较个人得失,怀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
感,竭尽全力为之奋斗!各自付出的大量心血、汗水、精力、财力
及物力则无法一一细述。其中还有在各个地方参与本次修谱工作以
及热情支持本次修谱的宗亲们的积极配合下,统修的世系谱和专刊
文史资料的首卷已定稿付印,虽然接下去还有一系列的大量工作要
做,但族谱的成书面世指日可待,理事会全体成员如释重负,了却
一个和大多数宗亲一样的共同心愿!
古有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修谱我们看到了族中
绝大多数宗亲有博大的胸怀,有远见卓识,有追思木本水源,尊祖
敬宗之心,有敬宗睦族和敬宗收族之念;充分认识到本次修谱是一
件大事,踊跃参与和热情支持。但犹有不能如愿的是:原拟编修
《华氏通谱》,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客观困难,未如
愿以偿;即便京一郎公世系,也无法全部收集,如原谱载,三世的
三五郎公移居泉州,本次有专人前往了解但未果;许多华姓住地未
得具体联系地址和人名,无法联系入编;由于许多不尽人意的因
素,其中错漏谬误亦必难免,恳请宗亲们予以见谅!我们这次修谱
仅仅作为一个开端,期待后人去进一步完善,去完成未竟之业编成
《华氏通谱》是冀!
本次编成的族谱,它是我们华姓历代宗亲社会活动的资料综合
述著。“鉴古知今,彰往昭来”,我们华氏历代均有无数名人显
贵,英才辈出,谱中早有辉煌的一页。按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我
们华氏必将有更多的名人显贵和荟萃群英匡世,有更加灿烂辉煌的
明天!本次族谱的编成,实属利今世而惠后人,事在今日而功在千
秋之举,它为我们华氏历史构建了一座丰碑;为史志研究构筑了一
座资料宝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
富。它的编成标志着我们华氏的兴旺发达又迈进了新的里程,是团
结奋进的象征,有新的希望,有好的预兆。定卜全族房房兴盛,代
代荣昌!
统修《华氏族谱》理事会(贤发稿)
二六年农历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