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华谦恒与华氏园,我们得从扬州有双东,双东之间,有斗鸡场说起
斗鸡,本是以鸡为对象的竞技性体育游戏活动,在扬州大概从筑城那天起就玩起来了,明清更盛,康乾年间人王锦云《扬州忆》说:“扬州忆,风过麝脐香,法雨慈云驯象院,落花飞絮斗鸡场。萤火度雷塘。”这里的“斗鸡场”在哪里?据说在壶园!昔日何家院内有个高阜土山,有人认为即是明清斗鸡台,所以他家后门有联云:“客来骑鹤地,家傍斗鸡台。”
不过,“家傍”斗鸡台的不但有壶园,还有4・18期间与壶园一起撩开神秘面纱的斗鸡场4号――华氏园!
壹
华氏园问世距今90多年了,属晚清民初的建筑作品,虽在扬州园林中只属中等住宅园林,但却有两个方面是独具特色的。一个是“方”,华氏园近千平米整体规范方正,一圈花墙所包围的,是扬州典型的“一颗印”结构;另一个是“精”,园林虽小,却以精致精巧闻名。
在紧锣密鼓的双东修复工地,我来到了初露芳容的华氏园。扬州人家门楼模样,或八字、或凹字、或匾墙、或飞檐,但有一个特质是共同的,那就是“朴”――清水质、本色调,这也是华氏园外形给我的印象,只见门楼砖选青灰,门漆玄黑,大门两边一式水磨青砖,多以细沙和糯米汁加草灰胶合拼缝,砖缝如丝如线,彰显精湛工艺,虽经百年风打雨蚀,仍不走形,不偏斜,更不粉饰,不彩绘,不张扬,一身素净,一脸朴实,任你想象力再天马行空,也不敢相信内中竟然藏有深宅名园――这就是华氏园――典型的扬州住宅园林,这也是扬州人的谦逊、内敛与含蓄性格在门面建筑特色中的折射。
经过一对石座,跨进大门,过左右门房,二道屏风,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天井壁立磨砖,福祠镶嵌墙中,这里是扬州砖刻大显身手的所在,常见三星拱照、百蝠穿云、喜鹊登梅、鹤鹿同松,吉花丰腴,瑞兽生动,表达着华氏园主福至祥临的祈愿。
纵观整个全局,是西“宅”东“园”中“火巷”。
西宅主体为一大厅,大厅南下房6间,是昔日厨师、门房、保姆、奶妈的住处;厅北面是两进杉木构架、七架梁三间两厢四合院,除两间堂屋之外,有4间正房、4间厢房,供家人居住,环境典雅而规整。
东为园林,可以用“四四如意“来概括。第一个“四”,是“四时花木”,园内广植芍药、牡丹、石榴、绣球、桂花、葡萄、黄芽、芭蕉、枇杷,花台数座,绿水一池,千紫万红,终年溢香;第二个“四”是“四季叠石”,华氏假山多以黄石、宣石、太湖石叠垒而成。东南有雪石作山,如蛟龙一般腾起于鱼池之中,伴着池畔白汉玉栏杆,盘旋起伏。过半壁凉亭,园北有黄石秋山,与层楼相连,山有磴道,逐级登高,山即楼,楼即山,花厅完全融入大自然的山石之中。园西咖啡石作山,或逶迤潜入飞来椅中,或腾跃达于屋檐口下;而园南秀石恰如盆景,迎客报春。从体量上看,华氏园叠石虽不能与个园争雄,但却以、玲珑与群峰比美。就在这山石烂漫之中,园北楼房两层6间及园南客座两间也作了居住之所,不啻神仙洞府,修身养性;而花厅自然成了华氏后人读经研典、诗书传家的高雅所在。
贰
园子再美也只是个载体,只有园主人才是园子的灵魂。华氏园如此出手不凡,想来园主人定非寻常之辈!他是谁?他有着怎样的身世?虽然此前园主人对我们而言,似乎具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然而,现在该是我们将主人公请到前台来的时候了。
在接到为华氏园撰稿的任务后,我开始了寻踪之旅。我辗转求访了园主人第七子、市轻工业局退休干部华奇以及园主人的长孙、扬州大学水利专家华增吉教授,又拜读了我的扬中校友、同为华氏后人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党委书记华国梁教授编撰的《无锡华村华对廷宗支表》,于是,一位晚清民初扬州盐号的“高级白领“儒雅地站在我的面前了!
华氏园主人姓华名谦恒,字友梅。他的父亲叫华对廷,江南无锡东门外华村人,业商为业。华对廷生有二女,长女嫁安徽歙县籍寓居扬州的潘氏,其后人中最有作为者是江都县参议员、怡生钱庄经理潘颂平,1935年盘下“同松参号”,为扬州中医药界创下了一个响当当的老字号招牌;次女嫁给徐姓绍兴刀笔师爷。另生有四子,长子华谦益,字朗山,娶邵伯凡氏为妻,这一房子孙繁衍,华国梁就是他的四世孙,这一支住弥陀巷“旌德会馆”对面宅院;次子华谦怡,字泰阶,三子华谦咸,字受之,皆早逝无嗣;季子,也就是老四,就是华氏园主人华谦恒(友梅)了。
华友梅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他幼年丧母,由大姐潘华氏及长嫂华凡氏一手带大。华氏一门于光绪年间先迁居镇江,后定居扬州。在父亲华对廷辞世后,他寻觅到了扬州“乙和祥”盐号“财务总监”的岗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托。华氏为什么先移居镇江后又至扬州,友梅又是如何与盐业结缘?是不是扬州康乾繁荣的盛名在外?是不是扬州盐务富可敌国的神话吸引?抑或是父亲经商的遗传基因使然?目前尚无资料支持,华氏后人也说不清楚。总之,华友梅自此与扬州盐业史相连,却是不争的史实。
“乙和祥”盐号初为上海典当大享张振东所创,原坐落在左卫街,即今广陵路扬州一百所在地,是扬州七大盐商中的佼佼者。第一任经理是东圈门地官第“汪氏小苑”创始人汪竹铭。比汪竹铭年轻二十二岁的华友梅既是汪竹铭的“财务总监”,又是汪的子侄辈。自此,汪、华结为通家之好!汪竹铭逝世后,其长子汪泰阶(字伯平)、二子汪泰麟(字仲石)相继接“乙和祥“经理班。华友梅先后作为汪氏两代三人领导下的财务负责人,在专制垄断盐业政策一去不复返的大背景下,在扬州盐业走向衰微的滑坡过程中,面对政弊、官贪、课增、费滥、产减、销绌、枭狂的恶劣业盐环境,他配合经理,勤奋守职,艰苦创业,惨淡经营,使“乙和祥”盐号在行盐招标中,仍一度夺得外江口岸中商机最为活跃的江宁、浦口、六合的食盐专销权,曾一度创造了扬州盐业落日的辉煌!在扬州盐业风雨飘摇中力挽既倒,华友梅以他的忠于职守和理财能力,赢得了东家和经理的尊重与信任,他曾将积蓄入股而成为“乙和祥”的股东之一。
1917年前后,他用2万银洋买下了东关街南侧斗鸡场2号老宅,又花1万银洋重新构思装修,凸现了人文意识,成就了今天所看到的“华氏园”,并另在广储门建有华氏家庵。这是他白手起家、个人勤奋、精明强干、追求文化的结晶!
尽量维持食盐购销正常运转,保证市场供应,华友梅的这份执著、这份坚持是难能可贵的。这种苦苦挣扎一直坚持到1937年日寇侵犯扬州,“乙和祥”盐号终在炮火中轰坍破产,汪氏家族逃难上海,而他们全家逃兵荒到江都丁沟、樊川;稍后回扬,深居华氏园洁身不出。赋闲在家自然生活维艰,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变卖家产字画度日,这就是上世纪40年代之后,华友梅甚至将西路住宅以及东路花园变卖的原因了。
国虽破、家虽衰,但友梅老人依旧保持着儒商的文雅仪表。在子孙们的记忆中,他身高接近1.8米,宽大的身架穿戴长袍马褂瓜皮帽,配有老光眼镜,齐胸美须纹丝不乱,始终给人温和、可亲、斯文的长者形象。他与世无争,邻里和睦,对外人同样和气,从不粗鲁,与人为善,凡亲戚街邻有难,即使后期他自己并不宽裕,仍然慷慨行善,所以他得到了双东街坊们的尊称:华四老爷!
华友梅不嫖不赌不酗酒,但抽水烟。诗词歌赋虽不精,琴棋书画虽不长,但却喜欢欣赏,家中陈设,墙壁挂字画,几凳搁瓷器,这从他策划的华氏园所显示的文化底蕴中可见一斑。他爱好雅致广泛,尤喜国粹京剧,喜欢听四大须生,最钟情于海派京剧麒麟童的《徐策跑城》与《萧何月下追韩信》两出戏,曾经在家里花厅搭台,华氏子弟拉琴演唱《空城计》。
叁
华友梅娶妻张氏,继娶赵桂英,生有七男一女。子女虽生长于旧中国困境及战乱之中,以后又曾受到极“左”路线的不公平待遇,但皆清白做人,认真做事,不少学有所长,颇多作为。
长男华铭早逝无嗣;二男华钺,字少梅,文武双全,早年经营扬州德和钱庄,20多岁因肺结核病逝;三男华a,字小梅,金融家,从业于上海新华银行,喜爱摄影,家中三脚架、照相机、暗房俱全,留下了不少华氏日常生活照,可惜在动荡中散失。华a1997年仙逝,享年80岁;四女华锦云,适“汪氏小苑”长房汪伯平之子汪礼彰,这是华友梅引以为慰的乘龙快婿,因为汪礼彰为留美博士,先在沪任中南银行经理,后为复旦大学教授;五男华钰,从业于上海新华银行,1999年辞世;六男华锟,先后就业于山东青岛保险公司、莱阳油脂厂、龙口农
机局,他也继承父业,为会计师;七男华奇,毕业于苏北建设学校,先后辗转于上海、陕西延安人民银行,从事金融工作,1993年从扬州市轻工业局干部岗位退休;八男华铣,先后在陕北延安、陕西石泉检察院担任检察官。这一辈人中,最小者业已年过古稀,辞世者八有其六,华奇、华铣幸运地看到了华氏园修复新生的一天。
华友梅的第三代人才济济:比如华增吉,毕业于南京工业学院,现为扬州大学教授,科研及教学硕果累累;华锋是中员,航天部某研发控制测量设备的正厅级厂长。而第四代投身改革,成绩斐然,前景无限。
华友梅1951年患肺结核,经扬州名中医任二先生医治无效,逝世于东关街剪刀巷,享年70岁。他虽走了,但是他的“华氏园”给扬州人民留下了扬州盐业史的又一建筑实证,给“双东”文化乃至扬州文化又添上了秀美一章。他若天上有灵,看到华氏园重现芳容,看到华氏后人安居乐业,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4・18期间,游客在参观104项“申遗”展览同时,大致还可以感受华府当年张灯结彩庆贺节日的氛围!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