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代表人物杜度(汉朝):东汉书法家,齐相。杜预:西晋名将。杜如晦: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佑:唐朝宰相。杜甫:盛唐诗人。杜牧:晚唐诗人。参看杜陵杜氏:朝鲜半岛的本贯。
京兆尹汉代京兆尹秦汉时期京兆尹最早出现于秦朝,当时置内史为京师行政长官。汉武帝时内史分置为左右,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以右内史部为辖区,治所在长安县,职同郡太守,参预朝政。在两汉时期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东汉初废下邽、船司空、南陵、奉明4县。建武十五年(39年),湖县、华阴2县归属弘农郡;左冯翊长陵、阳陵2县,弘农郡上雒、商县2县来隶。延熹二年(159年)左右,复置下邽县。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安定郡阴盘县移寄治于新丰县,后归属京兆尹。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后归属雍州管辖。东汉末,领长安
京兆韦氏家族起源西汉初年,韦孟被任命为楚元王刘交的太傅,韦孟在楚王刘戊时期多次规谏,却不起效果,韦孟因此辞官,举家迁至山东邹鲁一带。韦孟的玄孙韦贤不仅精通《礼》、《尚书》,并传习《鲁诗》,产生了韦氏《鲁诗》一派,奠定了家族的经学传统。韦贤后被征召为博士、给事中,为汉昭帝傅,又出任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汉昭帝驾崩后,韦贤与霍光等共同尊立汉宣帝继位,赐爵关内侯,任长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年),韦贤升任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韦贤有四子,除第三子韦舜留居邹鲁守家族坟墓外,其余诸子均迁至长安平陵,韦贤第四子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