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从商朝至今之事“信府河”得名源于明代开国功臣、抗倭民族英雄汤和,而汤和,正是他的祖先,这条河南起中华南起中华门镇淮桥,北到长乐路在南京市区与较有名气的河相比,却显得默默无闻。在五台花园的家中,汤鋐文向记者讲述了他近年来寻根问祖的故事,并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家谱和家族故事。细翻家谱,发现自己是汤和后人汤鋐文今年73岁,退休前是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对自己的称呼是南京新市民。“我在扬州出生和长大。我家原先住在扬州市郊大马桥附近的汤家楼,后来迁到了扬州市南门外徐集镇,我在那里上的小学和中学。1960年,我上了扬州大学工学院,1963年毕业后,分到了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工作。在南化,我工作了38年,直到2001年退休。算起来,到现在,我在南京有51年了。”在南京工作的这些年,汤鋐文忙忙碌碌,关于家族史的了解,也就止于汤家楼。退休后,汤鋐文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他开始一点一滴了解家族的历史。几年前,他在老家找到了...
【修谱说】老一辈人到底适不适合修谱?从这两方面就能知道!前面我们详说了如何判断一本旧谱的真伪和其实用性,等探查考究结束后,一本旧谱的价值才真正开始体现。旧谱最大的用处之一是为编修新谱提供详细的历史资料。从旧谱中我们得知了姓氏源流、家风家训、宗祠字辈以及世系表等,只要旧谱是真实可信的,这些内容都可以编辑到新谱里,但旧谱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在校对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旧谱照录,旧谱中的错误处不进行更改,设考证栏目,详细罗列错误之处,力求源流世系之衔接有序。其间有不明确的地方,暂存留以待考证,不采纳无根据之推断,以尊重史实。由于修谱的大多是老一辈退休人员,知识文化程度有限,在对族谱校对的时候对文字使用不明确,任意改换字体,造成很多错误甚至损害族谱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下面以实例说明:一、繁简字体随意互换如“西瀛裏”、“八潭裏”,此处“里”为地名,与里程、里弄、里社、几里路之“里”,原本如此,读音平声。翻成“裹”(裡)外之“裏”,...
湖南永州杨氏始迁祖零陵水口山区杨氏始祖智通公,明天顺年间自江西泰和客游湖湘,明成化3年(1467)至长沙定冲桥,成化6年至19年在永州和零陵西乡隆庆里一带经商,并定居于梅溪。族人分布于大皮口、楼子底、大树脚等地及四川。道县登封乡一都杨氏始祖系福建泉州府镇江县人,于清顺治18年(1661)随海成公进京,康熙元年(1662)奉旨按察衡州府。因力不能耕,转回投旗。24年到永州府,36年到道州登封乡一都一甲落业。后人分布达头山、草鞋坪、兴桥、官家岭、罗洞、豪福等村。东安杨氏始祖相师公,宋英宗时任户部尚书,为避金乱,于北宋末携四子道、远、通、达游泉陵,遂卜居。远后任东安教谕,定居东安。宁远双板桥乡杨氏原籍中原成纪(今河南洛阳),唐时始迁祖房公为郴州刺史,告老退休时,赴道州看望同乡元结,路经宁远,慕山水秀丽,卜居董州坪(今双板桥乡),后裔散居桐山、逍遥岩、双板桥乡一带。宁远南乡杨氏明末时从江西泰和徙宜章,再迁宁远南乡。...
汉朝大臣田蚡是如何死的难道另有隐情?田蚡在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他并不伟大,做小人的时间较多。他的一生,刚开始非常低调,对待窦婴很谦卑,大家对他没什么过多的注意。之后汉景帝看他口才较好,就提拔他当官了,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姐姐是王太后,他自然也是仕途一片大好,不过那时候窦太后还在,她还在干涉政事,当时原先的丞相生病退休了,田蚡很想当丞相,不过别人劝他,不可以这么“冒尖”,要让窦婴当丞相,那你田蚡自然是太尉,反正权力差不多,还不得罪人,田蚡就同意了。这之后他就开始大肆提拔他的人,赵绾、王臧这些人就是那时候混上来的。田蚡此时已经开始和窦婴不和了,田蚡是小人,他知道窦婴是窦太后那一队的人。他和他的人宣扬儒家学说,并且还有人劝刘彻不要跟窦太后禀报政事,这下窦太后怒了,一气之下,全都撤职了,他因为王太后的原因赋闲在家,并没定罪。直到窦太后死了,他才得以重新上位,这也要归因于他姐姐。他害死了窦婴和灌夫,说是因为鬼魂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