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族谱网
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战国时期孟子

孟子

(哲学家)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在音乐方面,孟子虽然没有建立系统的音乐理论,而且他的思想体系是不折不扣的宗教唯心主义,是为贵族们服务的,但在社会政治观点上,他却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有着民主思想的倾向。因之,在音乐上,他能重视当时的民间音乐。他在这一方面所表示的言论,虽然不多,但在后世音乐理论战线上,在反对复古主义和保护民间音乐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简介资料
伦理学、社会哲学
邹国
公元前372 年
众多东方哲学家
古代哲学
公元前289 年
相关人物
孟子相关文献
《孟子》
《孟子》,孟子(Mencius)(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
查看全文
孟子
内容《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各章开头的几个字,没有特别的含意。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风格特色《孟子》文气雄健,气势磅礡,词锋犀利,如决江河而下,浩浩荡荡,笔锋所至,万物披靡。感情洋溢,爱憎分明,波澜曲折壮阔,词采华瞻,有时宽厚弘博,有时轻松幽默,明白晓畅,明朗简洁,流畅疏荡,极少生僻字词。《孟子》长于辩论;逻辑严密,善用问答方式的表现方法,逐步深入问题,层次清晰,一问一答穿插变化,制造气势,分清层次,突出主题。辩论方法灵活多样,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虚实莫测,欲擒先纵,处处显出机敏和智慧;尤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不惮反复,说理详尽。...
查看全文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
查看全文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查看全文
孟子对联
取义成仁千古事立业扬名万年身孟子一生追求宣传王道仁爱思想,取义成仁是他的重要理念,他也正因为这些而成为人家敬仰的亚圣,万古长青。一生为民浩然正气冲云霄两袖清风仁者无敌中庸道孟子的主张就是民贵君轻和仁爱的思想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孟子庙)
查看全文
孟子相关标签
邹城人
中国哲学家
战国人
孟姓
中国思想家
春秋战国作家
前372年出生
法学家
前289年逝世
儒家圣人
春秋战国儒家人物
哲学家
音乐家
家族谱大览
孟子世家谱 : 河南省项城市
原书: [河南项城] : 孟子世家谱续谱工作组, 2014年. 1册(334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始祖(一世) : (周) 孟子,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 为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始迁祖(66世) : (清) 孟兴周. 由邹县迁河南,居陈州府项城县.兴周公下六子 : 孟毓秀 ; 孟毓才 ; 孟毓金 ; 孟毓银 ; 孟毓璋 ; 孟毓珍.行辈(56世起) :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散居地 : 河南省项城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0
孟子世家谱 _ 河南省项城市
原书: [河南项城] : 孟子世家谱续谱工作组, 2014年. 1册(334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始祖(一世) : (周) 孟子,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 为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始迁祖(66世) : (清) 孟兴周. 由邹县迁河南,居陈州府项城县.兴周公下六子 : 孟毓秀 ; 孟毓才 ; 孟毓金 ; 孟毓银 ; 孟毓璋 ; 孟毓珍.行辈(56世起) :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散居地 : 河南省项城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100
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编目.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舖庄续修支谱.
浏览:0
2.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2, 1365-189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编目.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铺庄续修支谱.
浏览:100
3.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3, 1365-189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编目.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铺庄续修支谱.
浏览:100
孟子世家流寓淄川支谱 [2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1[1895]. 3册 : 插图.注 : 此谱不全. 仅存孟子年谱, 优复, 恩例等纪录. 缺世系卷. 迁入淄川后支系资料全缺.始祖 : (周) 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后世尊为亚圣.始迁祖 : 孟公温. 由邹县迁淄川.散居地 : 山东省淄川县等地.书名据书衣题编目.卷端题 : 孟子世家流寓济南府淄川县东舖庄续修支谱.
浏览:0
孟子导读知识
孟子简介概要
孟子简介概要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浏览量:1594次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所著《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孟子名言名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浏览量:1517次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仁政”,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仁、义、善。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时追封为“亚圣”。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才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关键,十分注重民心,国家其次,君主排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人民,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同时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浏览量:1637次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三章节选的是《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的《公孙丑下》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有利的作战天气,比不上有利的作战地理形势;有利的作战地理形势,又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可是不能取胜,原因在于有有利的作战天气时令,却没有有利的作战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原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通过这种途径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浏览量:1926次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的《公孙丑下》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是编者加的。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的是君主应该注重仁义道德,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的君王必然能守住自己的江山。《富贵不能淫》这一篇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孟子认为即便拥有财富也不能骄奢淫逸,就算一时贫穷也不能更改自己的本心,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认为历史上那些贤人名士无不经历一番挫折才能成就大业,所以人生在世不要害怕困难与磨难,这些都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磨难可以锻炼人,让人愈发强大。
浏览量:2134次
词条首字母: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按词条朝代:
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代汉代三国时期晋代南北朝时期隋代唐代五代十国时期宋朝元代明朝清代
关于族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22zupu.cn
关于族谱
族谱网是宁波族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老百姓的档案馆)。 目前公司已经推出族谱网、族谱APP、族谱软件、祭拜网等产品,分别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及著作权,汇集超过十万册族谱及上千万页家族档案资料,是一家专业查谱修谱平台,同时也是基于族谱大数据的网上祭拜平台。公司将通过云计算存储族谱、家庭谱,VR / AR技术建设网上陵园、宗祠,区块链打造遗嘱及生前契约,大数据寻根等服务。
族谱网APP二维码
族谱网官方公众号
族谱网(说明:不良信息举报有奖,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非法信息发布者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友情链接合作或举报请添加QQ3683158972)
客户服务热线:400-990-3919 Copyright 2023 zupu.cn浙ICP备18024415号联网备案号: 33010802010815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01008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