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史山洪氏”
作者:陈金荣 林珠荣 来源:闽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2日
核心提示
位于长泰县经济开发区积山村史山社的洪氏大宗祠――洪氏仁j堂,表面上与许多姓氏宗祠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从历史渊源来看却有很大不同,它是洪氏入闽始祖洪仁j派下裔孙共有的大宗祖祠。史山是闽台洪氏的祖根。今年4月初,和许多闽台洪姓族人一样,广东一地洪姓7人团队,在漳浦县杜浔史山洪氏族人的带领下,慕名到洪氏仁j堂对接族谱、寻根溯源。
源 起:“史山洪氏”,闽台洪氏的祖根
从宋朝年间,在积山村这个叫“史山社”的地方,就以“史山洪氏”著称。据长泰县史记载,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的洪仁j,名介麟,讳仁j,原籍江苏吴县。宋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中进士第四名,曾任录事参军、大理寺评事等职,为六品官。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调任长泰知县,举家迁入漳州长泰,至今已有980多年历史。仁j在长泰任职期间,廉洁自守,体恤民情,政绩斐然,备受百姓尊敬与拥戴。他故世后,因家无积蓄,难归葬故里,由漳州九县洪氏族亲及当地百姓资助,安葬于长泰坑内山。
对自己的先祖洪仁j,史山洪氏族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同行的仁j堂理事会副理事长洪金和介绍说,对“史山”一名的由来,据说是洪氏开漳始祖洪仁j,为官清廉有为、体恤民情,深得民心,其清贫的故去,极大感动了本地乡里乡亲,于是乡亲们便把附近的18座山峦赠送其子孙,以表示对洪仁j的崇敬,这一事迹也因此成为乡里的一大美谈,于是在当地便有“送山”地名一说。后来,为纪念这一事迹,洪氏族人便把这一地方称呼为“史山”。
而作为史山洪氏族人共同的祠堂,仁j堂始建于明代,后被毁。1992年10月,台湾南投草屯洪氏后裔到长泰寻根谒祖时,与祖地宗亲重建,台湾宗亲共筹资新台币220万元(折换人民币73.3万元),1994年冬宗祠落成。仁j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分前后厅堂式,中一天井,左右各有一通道走廊,砖瓦梁木结构。正厅堂内高悬仁j堂金字祠匾,祀龛安放着仁j公及祖妈雕像。
繁衍:“一漳无二洪,见洪便是史山人!”
那么,洪姓最早的祖先是谁呢?据《元和姓纂》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据说,洪姓的祖先最主要的一支是一个人叫共工氏,他是神农氏的第三个儿子,先是在河南省的辉县,原先叫做河内的地方,后来到了秦汉时期,因朝廷争斗,洪氏为了避难,开始往西迁徙,并在共的左边加上三点水,改成了洪氏,从此子子孙孙世代相传,将这一洪氏中国姓流传下来。当然还有两支,一支是弘扬的弘字改姓洪氏,另一个是姬姓演变而来,这样三个支系构成了我国的“洪”大家族。当初共工氏演变为洪氏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在秦汉时期,洪氏为了避难,曾经往西逃,到过陕西的易水,后来又去了甘肃的敦煌,并且在那里一住就是800多年,可以说是30几代之后,洪氏才往南方播迁,因此,海峡两岸的洪氏都自称是敦煌派系。
在走谈中,洪金和老人介绍说,目前在积山村,他们(洪氏)在这边的人口70多人、户数是14户。然而,别看这里姓洪的不多,可在“洪”大家族心目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到今,都流传着一句话,即“一漳无二洪,见洪便是史山人!”也就是说,闽南地区有洪便是史山洪,“史山”指的就是这个地名,(洪氏)也就是从这里发源出去的。老人说,他们史山就像是一块“秧田地”,地不大却分蘖大,成为闽台洪氏的发源地。
那么,台湾的洪氏是什么时候从这座号称“史山洪氏”的大宗祠迁出去的呢?据原长泰方志委主任、长泰县志主编王海侨介绍说,史山洪氏仁j堂其裔孙至十五世汝清兄弟,多在长泰、龙溪、海澄三县内,嗣后迭有迁徙。十六世君志移漳浦的杜浔,尾发迁漳浦车田下营。传至十七世原璋之裔孙,已成杜浔大族。自十八、十九世起,或移往广东潮阳、或渡海抵台湾南投草屯、茄老。特别是自清乾隆初开始,长泰仁j堂洪氏后裔大批移民台湾,南投草屯镇为主要聚居点,成为草屯一大姓族。自仁j一世祖始,史山社洪氏后裔已传至四十三世,而台湾则已传至三十七世。在台湾南投草屯有洪氏祖祠敦煌堂,它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系由番公创建,为台湾史山洪氏各派衍公祠,尊奉仁j为一世祖。此外,仁j派下在台各支系,还有敦成堂、崇星堂、郭源堂、敦伦堂等祠堂。
如今在台湾,洪氏后人的踪迹遍布整个台湾岛。南投、彰化、台中、高雄、台北、澎湖和嘉南地区等等,真可谓人丁兴旺。洪姓为台湾第十五大姓。根据1977年资料显示,台湾各地的史山仁j堂洪氏后裔有24.5万人。
交流:史山洪氏大宗祠,连两岸百万族人心
史山洪氏仁j堂,这座洪氏大宗祠,始终牵动着海峡两岸百十万洪氏后人的心。
二十年来,闽台两地史山洪氏族人的亲密交流交往及其彰显的血浓于水的两地宗亲亲情,洪金和老人是亲历人也是见证者。老人回忆说,1991年,第一批台湾的史山洪氏族人返乡寻根问祖,当年看着眼前荡然无存的祖祠,闽台史山洪姓族人就重修洪氏宗祠事宜一拍即合。第二年,台湾的洪氏族人又回来祭祖,在谒祖之际也具体落实和推进洪氏宗祠仁j堂重修事项,并最终促成仁j堂于1994年顺利建成。此后每年冬至,台湾的洪氏族人都回来祭祖,来时最少20几个人,最多二三百人,目前已有十几批了。
特别是在1994年宗祠落成时,洪金和老人兴奋地回忆说,闽台两地史山洪氏宗亲齐聚一堂,摆上生猪生羊供品祭祖,舞龙舞狮锣鼓喧天,共同举办史山洪氏仁j堂落成入火仪式,参加人数2万多人、车辆180多部,仪式盛况空前。此后的2004年,亦即仁j堂落成十周年庆典,台湾宗亲也组织一大谒祖团队参与庆祝活动,舞龙舞狮、公演社戏等,规模之大也是蔚为壮观。
与台湾史山洪氏宗亲的交流,也不止于此。洪金和老人说,十几年来,返乡谒祖的台湾史山洪氏宗亲,无不屡次捐资捐物支持乡里办学修路,真切地展现了台湾史山洪氏子孙殷殷的爱乡情怀。与此同时,就在1999年南投“9•21”大地震中,获知台湾史山洪氏宗亲家园受毁,长泰史山洪氏宗亲也立即筹资1万元,及时捐助受灾台湾宗亲灾后重建……
有人说,台湾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姓洪的,究竟这话是不是属实,我们无从查证。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在台湾岛上,有成百上千个洪氏后人祭拜的祖祠或祖坟,众多的牌匾中,不乏“敦煌”的字样,每年冬至或清明都会人头攒动,热闹异常,可见海峡两岸的“洪”大家族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一座史山洪氏大宗祠连接着两岸族人,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什么都会淡忘,只有血脉亲情是永存的。
①史山洪氏仁j堂全貌。
②仁j堂正厅堂内全貌。
③庄重肃穆的仁j堂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文章来源:中华洪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