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案《姓纂》:“郝,出于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广韵・十九铎・郝姓》下:亦本其说,独不言郝省氏。而《姓氏急就篇》既引《广韵》又引《唐表》云:自郝省氏,则仍用《姓纂》之文,《表》又云:“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盖以裔蒙郝省氏而言。
若依《广韵》,不言郝省,将不知子期为何如人矣。《表》又云:“裔孙晏为秦上卿,则以裔蒙期而言。晏孙瑗,太原守,汉匈奴中O将”,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于秦汉间者也。
懿行谨按匈奴中O将当依《姓纂》作上谷太守,《表》盖误耳。
《急就篇》云:“汉郝贤、郝党、郝洁,魏郝昭、郝普,晋郝隆,隋郝瑷,唐郝处俊、郝廷玉、郝n,宋郝质、郝仲连,晋匈奴郝度元,燕郝晷。又按晋有两个郝隆,一字佐治,是晒腹储书者;一字弘始,同姓名者,俱见《世说新语》。”
又晋亦有郝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见《世说新语・贤媛篇》注引《郝氏谱》,又引《汝阳别传》,襄城郝仲将云云,岂仲将即道匡或一人而有两字欤?将同姓名者也?《华阳国志・序志篇》有烈士郝伯都,阆中人,在后汉时《唐书・艺文志杂・艺术类》有郝冲《投壶经》一卷,《别集类》有郝默集五卷。按其时代,默盖晋时人,冲,后汉人或晋初人也。《姓纂》又云后汉郝兰,后梁郝杰,后燕从事中O郝略,桓温参军郝隆,唐太原尉郝昕,郝普,太原人,则知皆太原之郝之支流余裔也。
晋宋之间有自太原徙丹杨,又徙安陆者。据《唐表》云: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杨,七世孙h又徙安陆,自此安陆之郝又为著姓,迄于隋唐间矣。《姓纂》云:梁江夏太守郝h自丹杨徙安陆,破敌,后周沔州刺史,新吴伯嫡孙相贵,唐滁州刺史,生处俊、处杰,处俊中书令,甑山公,子北叟,司议O;南容,秘书郎;(后人妄加一句:孙象贤,太子通事舍人)处杰,~州刺史。
《姓纂》又云:京兆T有此姓,然则太原之郝,其后支分派衍而为丹杨、为安陆、为京兆,要皆继别之小宗,其大宗固以居太原者,为鼻祖矣!
由唐及宋有自太原徙潞,又徙泽之陵川者,曰祚,曰N,曰天挺,字晋卿,《元史・隐逸》有传:曰思温,曰经,字伯常,徙顺天,当元世祖时,以风节学文显,封蓟国公。《元史》有传:明初居青口村,今居霸州,又居定州,自此顺天之郝又为著姓矣;当明初时有自枣强徙齐河之三乐口村者,其后自西徂东,由济而青而莱而至登,此又顺天之郝之支分派衍而皆继别之小宗者也。
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之郝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族封霍氏于霍,而封其支庶于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盖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郝氏又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讹,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两家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于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登州之郝至明初起今四百余年,未尝见有族谱,盖经兵火亡逸久矣。自顷读霸州谱,叹其缺略未备。因检姓氏诸书,博综源流,庶几先河后海之意,较若列眉后人有以考其间文字,不避重复烦碎,虽知笔墨芜拙,不加芟润,聊存此稿,为后世修谱系者有所取材,其亦沧海不遗细流之义也夫!
十五世郝懿行
以上郝喜东先生依此文,作了一篇《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他是否看到《栖霞县郝氏・晒书堂支谱》原版本?还是生活在东北祖祖辈辈的栖霞县郝氏裔孙保存下来族谱?
因此,本作者搜集三篇郝懿行的原文《世系考》,认真进行考核对比,发现错漏、抄写笔误甚多,是依据郝庆光家藏《栖霞县郝氏・晒书堂支谱》的光绪十年版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