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明朝末年,自江西、经湖广入川始祖古亦湖之孙古永康(名中大)、古永清,明末生长于四川叙永县枧槽沟边半坡屋基(苗语称“后商屋基”),兄弟二人在明未清初随胡汝高叔侄军队来到四川古蔺县小水官庄,定居小水古家寨。明末的胡汝高、胡拱辰叔侄二人,原系四川永宁宣扰使奢崇明的部将。奢军在重庆发难后,挥师包围成都时,他们随罗乾象一起投降四川巡抚朱爕元。在平息奢崇明的叛乱中立有军功。叔子胡汝高精于韬略,官封都督,授予平奢将军。侄儿胡拱辰剽悍勇武,实授武信侯尉前参将之职。以后定居古蔺小水官庄。清朝定鼎,归服清朝,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效力。明未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投降满清,封为平西王。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率领部队经永宁、摩尼赴云南就任时,沿途征夫派饷,骚扰不绝,居民多避居乡野。康熙十四年至十九年,不识时务的吴三桂不顾人民群众希望国家统一,求得安居乐业的欲望,一心想当皇帝,大搞......
古弼:后魏人,任灵寿侯、吏部尚书。古朴:陈州(今河南淮阳)明朝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古之奇:唐朝人,著文章《县令箴》。古云应:山西省临汾市人,唐朝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古公亶父:人民都歌咏乐诗,颂扬他的德业。古桑:赵国人,战国隐士。古革:广东省梅州市人,宋代潮州太守。古其品:明代画家。古全规:江西省宁都县人,会稽太守。古成之:广东省河源市人,宋朝岭南第一位进士,官至棉竹县令,著名文学家、孔庙乡贤。古太素:四川省金堂县,宋朝名医、藏书家。...
山西、河北二省,早于春秋时期即有古氏在此生息繁衍。如晋平公时隐士古乘,与赵简子“贤士论”而闻名,且听古乘与赵简子的对话。一天,赵简子乘船在黄河上游玩,高兴之余却感叹道:“怎样才能得到贤士并整天与他相处呢?”划船人古乘听后,鞠躬答道:“大人是否注意到那些珠宝美玉,虽然没有长脚,却能来到这里,那是因为人们喜好它们,就算在千里之遥也会将它们找回来。而贤士是长着脚的,他们不来,恐是大人不喜好他们吧?”赵简子说:“不对,我平素广纳人才,门下食客就有上千人。我待他们也是真心的,倘若发觉早上吃的东西没了,我马上派人在晚上去市场收税供给他们;假如晚上吃的东西不够了,一大早就派人往市场收税供给他们。我如此真诚大方,怎能说不喜好贤士呢?”古乘答道:“鸿鹄之所以能飞得又高又远,那是因为它依靠着坚硬的翅膀。而它背上的细毛、腹部的绒毛,长长短短、松松软软、多多少少没有一个定数,这样的毛,多一把、少一把都不影响它的高......
深圳古氏义工队成立七周年,古氏文化(深圳)促进会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涌现出一批批积极、热情、乐于奉献的义务工作者,并自2014年正式参与到古氏恳亲大会及其他古氏家族的重要活动(或会议)中,每次的工作有序开展、有组织有纪律,做出了成绩,树立了榜样。...
...
...
...
...
...
...
...
...
一、姓氏渊源古氏姓源有三:(一)古氏源自姬姓。西岐周文王之祖父古公禀父,初居豳国(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戎狄侵略,国人欲抗战,王(禀父)不忍相互残杀,乃迁居于岐山之下,豳人皆从之。遂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定国号为周。至文王、武王灭商得统天下,尊古禀父为“太王”,国号为“周”,后裔一支遂以“古”为姓氏。(二)周代有一位大夫受封于苦城(今河南鹿邑),其后裔以同音读成“古成”而为“古成氏”,后省去“成”字,称古氏。(三)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有吐奚氏入中原,逐渐与汉文化融洽,吐奚氏改为古氏。以上三个姓源,已融为一体,而流传下来。二、迁徙史略古公(禀父)走岐,从此古氏繁衍于岐、梁之间,成为一支有名望的族姓。传至汉代,有朝廷勋官古道,北齐中散大夫古起,大孝子古和,至三国时,蜀有广陵功曹古牧,魏有尚书古弼,皆因官任地而迁徙。至唐代,西代县古氏家庭避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纷争战乱迁往南方。唐德宗兴元......
揭阳有古姓居民4261人(2001),在揭阳市姓氏人口中位列第84,这些古姓居民主要分布于揭东玉湖姑山村,揭西良田岸洋村,惠来溪西新圩村,东港长青村,普宁广太广新村,船埔船埔村、坑尾村(还有大塘村、鸭母寮村等,小编注),高埔高车村,云落崩坎村和大坪镇大坪圩居委会等地。揭阳古姓迁入的时间,可溯至明代。明初,有古姓同罗、洪等姓居民迁到海丰县龙溪都东部龙江河下游南岸聚居,创下了新圩村(今属惠来县溪西镇)。明代中叶,又有古姓与廖、詹等姓居民聚居于海丰县龙溪都桔子葛(今惠来县葵潭镇吉镇村),后来迁到他处定居。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又有古姓与罗姓居民聚居于惠来县龙溪都罗古溪(今东港镇长青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古姓一支由永安县(今紫金县)乌石迁到惠来县坑尾楼(今属普宁市船埔镇坑尾村)定居,这支古姓后来繁衍到今广西贺州市一带。坑尾村位于龙江三级支流梅田水上游区,人口900。包......
周太王,即古公亶父,是黄帝的裔孙,承袭黄帝的姓氏——姬姓,古公是名,亶父是号,生活于商朝末年,居住在豳(bīn)地(今陕西省旬邑县、彬县一带),领导着一个称为“周”的古老部落组织,以农桑为生计,繁衍生息,后为避薰育、戎狄等部落的侵袭,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离开豳地,南迁到岐山脚下。周部落日益壮大起来,并成了商朝的诸侯国,即周国,古公亶父仍为首领。...
...
...
...
《蜀南古氏族谱》前言“家谱,是中华民族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志史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又名族谱,亦称家乘。有谱则可以使子孙后代识木之本、悉水之源,知本姓氏之渊源,以及生息、繁衍、分布、迁徙、盛衰、升沉、婚姻、文化、人物事迹之全过程。为族人提供寻根觅祖、理顺血缘关系,明昭穆、辨尊卑、和亲睦族、联亲结友的依据。古氏家族,自鼻祖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黄帝第17世孙)肇姓以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3100余年。古氏家族素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古公亶父在商武乙时代执政时,就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杰出首领、著名的政治家。从周汉至唐宋皆不失为书香门第、帝朝仕袭、官宦世家,直至清代为官者亦复不少。仕者,德及民生,功施社稷,君珍民惜,扬名天下。庶者,奉亲行孝,爱国爱家,尊长惜幼......
南朝宋置,南齐因之,今阙,当在江苏境。...
新安郡:新安郡,包括后世的徽州与浙江省淳安县、遂安县、寿昌县(后期)。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古寿昌县区域:更楼、寿昌、航头、大同、李家)、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寿昌、淳安、遂安等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淳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新安郡不含今婺源县西南部、祁门县西南部。范围内大致与今日之吴语徽严片(徽语)地区重叠(不含旧建德县)。新安故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因郡西有山曰新安山。在今徽州祁门县境内),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
郡望:新安郡、新平郡、河内郡堂号: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国宝堂”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