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
葛姓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葛天氏,有两种主要说法关于葛姓的起源。一种是葛氏源自灏项帝的赢姓后代,建立了葛国,以国名为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另一种说法是葛氏源自东汉时期的洪氏,始祖葛庐在帮助汉光武帝起兵的过程中立下了功勋,被封为侯爵。然而,他将封号让给了弟弟,自己南渡长江,在今天的江苏省句容定居。这支葛姓后代在江苏苏州一带逐渐成为望族。在历史上,葛姓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都有一些著名的人物。葛玄,又称太极仙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道士,也是葛洪的祖父。他修道于阁皇山,备受道士们的尊敬。在宋朝,有葛烨出任宰相,担任重要职位。葛胜仲则是湖州治下律法严明的知府,以行政能力著称。明代时,葛贤在反对税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通将军碑诉说英杰故事走进葛河村,一座四角碑亭映入眼帘。碑亭中的青石碑高约3米、宽近1米,碑身上的文字迹隽秀清晰,上书“诰授明武略将军龙虎卫右所世袭副千户葛公讳荣神道碑”。“这就是我们村的将军碑,葛荣就是我们的先祖。”村中的老人自豪地说道。在葛河村一直流传着关于葛氏先祖的故事:葛荣,明代节用里人。自幼熟读兵书,勤习武功,少时,随父葛恩铭出征,杀敌立功。洪武十年,任“华山卫掺练”平寇治乱,维护一方平安。曾随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略将军龙虎卫右所副千户”,并予以世袭,他的侄子葛景春袭其职。后因年事已高,葛荣告老还乡,永乐年间病逝,葬于金陵河东的半坡之上。关于葛荣,我们在《宝鸡县志》的《卷九·人物》中查阅到“明,葛荣,节用里人,父葛思铭,为李思奇属万户(三品武官)”的记载。据了解,文中的“里”是古时“乡”的下辖单位,明代至清乾隆年间,“节用里”属宝鸡县孝悌乡管辖,后来几经更名......
清廉家风,忠朴传家——茅城葛氏高淳砖墙镇茅城村是葛氏家族的最大聚居地。踏过蜿蜒的横溪河,映入眼帘的是静静的坐落在春秋古圩的葛氏祠堂和鳞次栉比的高楼,与茅城戏台相邻、与祠山庙遥遥相望。茅城,是砖墙镇的一个行政村,由茅城、上游、新刘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茅城这个地名的来源,据《高淳地名录》记载:相传古代三茅祖师曾在此建坛炼丹,故名,又名茅城湾。系出丞相第,迁居茅城据《茅城葛氏宗谱》记载,茅城葛氏奉东晋抱朴子葛洪为先祖,其后裔由句容而徙金陵,由金陵而徙饶州。至宋代,宣州太守葛存忠两子葛孟敬、葛孟道由饶州徙居宣城丰源。至元二年(1265年),南宋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左丞相葛邲(字楚辅,谥文定)五世孙葛酁(葛来一),从宣城丰源迁徙中山茅城,见此地小河曲抱、苍翠环绕,平坦而肥沃,无高山而多大泽,风景殊胜,遂喜而定居。据谱录《中山茅城山水记》,茅城村前两里许有练溪,村北十五里许有永丰圩之莲花塘,葛氏分支......
古镇荷叶,地灵人杰。从这里走出的大师贤哲、专家学者、达官巨贾,遍布海内外。这荷叶现象的出现,是曾府耕读家风的影响和集居在这里的各姓重视对后代的教育的结果。树德、由是、上达,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不仅代表着荷叶王、曾、葛三姓的族学教育,更是地域文化的骄傲。黄菊方女士创办的曾国藩学堂挂牌仪式后,我与几个朋友专程来到黄牛峰下涓水河东岸的长塘村,领略了葛氏宗祠、上达学校的风采。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葛氏宗祠,是娄底市境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好的宗祠之一从富厚堂到葛氏宗祠,不过两公里路程。涓水河从黄巢山深处挤出,越蒋琬故里的千年古镇蒋市街,过花桥至南珠,迎面是一片宽阔平坦的田野,地名长塘。据说同治年间,这一大片良田曾为曾国荃所有。但这里的集居者却均姓葛,习称“湘乡葛氏”,是双峰境内唯一的一支葛氏。翻阅历史资料,葛氏的得姓由来尚无定论。一说葛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因夏代的河南宁陵,有诸侯方国“葛”。《孟子......
靳姓是中国当今人口排行第一百五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分布较广,尤以河南、河北等省多此姓,二省靳姓约占全国汉族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靳姓出自芈姓,始祖是靳尚。靳尚,战国时楚国大臣。据有关资料记载,颛顼曾孙吴回任帝喾时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别为上古“祝融八姓”。其中六子季连为芈姓。季连之苗裔鬻熊为周文王师。鬻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熊绎被周成王封于荆楚,靳尚当为其后。靳尚在楚怀王时任上官大夫。时屈原为左徒,奉命修改宪令,他妒贤嫉能,夺稿不得,反诬陷其居功自伐,屈原因此被楚怀王疏远。适逢齐、楚响应苏秦之合纵策,欲联合拒秦,秦使张仪赴楚,以归还夺楚六百里地为诱铒,让楚怀王绝齐附秦。怀王怒囚张仪,欲杀之。尚受张仪重赂,买通怀王宠妃郑袖,使张仪得释。楚王使尚随张仪出国,因与小臣使有仇,为小臣使张旄刺死。靳乃春秋楚之小国,后为楚大夫采邑。靳尚为楚......
古虞葛氏宗谱葛氏始祖分派曦公吾族始祖也,粤稽昆弟同母八人。其一晦公,谏议大夫,避居越之会稽茅山。其二暄公,奉直大夫,徙居宁海岔路。其三昭公,承事郎,徙居象山番头。其四曀公,承奉大夫,徙居明州鄞江小溪,地名葛家汇。其五曦公,承奉大夫,徙居越之始宁,即今上虞吾始祖也。其六晖公,通议大夫,徙居越之姚江。其七明公,奉直大夫,徙居嘉兴秀水。其八昫公,朝奉大夫,仍居临安。散处异地,秩序井井。各分昭穆,至今如昔。后世子孙,虽时异世殊,犹得识某派系吾始祖伯仲派焉,某派系吾始祖叔季派焉。兹特分晰迁地,联属亲谊。千百世后,可鉴谱而晓然矣。十八世孙森盥沐谨述葛氏各支分派上虞葛氏始祖葛曦,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葛季昴,次子葛继信。葛季昴生三子,葛继义、葛南卿、葛继智。葛继义无查。葛继智生三子,葛隆四、葛隆六、葛隆七,后均无查。葛南卿生二子,葛隆五、葛隆八。葛隆五无查。葛隆八生三子,葛昂一、葛昂二、葛昂三。葛昂一分为忻......
湘潭葛氏始迁祖百川公(汝字辈),清初由江苏苏县迁湘潭。清嘉庆7年(1802)纂有支谱。字派:……元鸣以汝树炳在原本祖德……。邵阳葛氏始祖树芦公,明洪武初由南京扬州江都县宦楚南宝庆,其子春、夏,春继父职,卜居曹娥井,衍为文、贤二房,子孙分居万安之长坡、中乡之龙井、富阳之水口;夏则潜居隆回,五传至再芳公由隆回转迁燕江村,生德、信、敬、明四房,惟敬公裔世居世江村龟山团。族谱始修于清道光23年(1843),光绪17年(1891)续修,1933年三修。班序:树开基在宝,光永良世一,大亮伯定国,安万载昌隆,南邦鸿肇业,德远泽自长,继述逢景运,诗礼名共扬。汝城彭家垅葛氏始迁祖禄通公,原籍河南邓州新野县,明洪武29年(1396)调镇汝城县广安所,由此迁彭家。其中六世元贞分居蔡垅;希君分茅居坪;七世奇俊分居龙窠。至1932年,已传19代,200余人。绥宁葛氏始迁祖政公,祖籍浙江海宁县,清顺治元年(1644)......
...
...
...
培植心田一生吃穿不尽,只是半点心思。反躬自问实无愆,到处有人称羡。且看欺瞒等辈,将来坠落深渊。吃斋念佛也徒然心好日长便见。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尽心无点邪曲,作事没些乖张。光明磊落子孙昌,莫耍奸邪技俩。孝顺父母终身报答不尽,唯尔父母之恩。亲意欣欣子色温,便见一门孝顺。乌雏尚知报本,羊羔跪乳殷勤。春晖无限寸草心,后裔毋忘斯训。友爱兄弟兄弟分形连气,一对羽翼双飞。因因娶室话是非,自家互相作对。酒肉结交异姓,认尔骨肉是谁?莫因些小心相违,手足以和为贵。和睦相邻风俗何以为善?总在和族睦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是非与他拆散,结好不亚朱陈。教训子孙子孙何以贤知?长辈教训有方。作二务农或经商,不许闲游放荡。雕琢方成美器,姑息未必善良。教子须如窦十郎,娇惯养成无状。矜怜孤寡世人凄怆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实堪怜,因贫被诋下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
一、葛姓始祖葛天氏为葛氏、葛伯之始祖。葛天氏传说记载有39世系,约2000年上下,葛天氏部族从母系社会中后期到父系制而进入了完全的奴隶制社会。夏禹初,五帝之一颛顼的四世孙大费(伯益)公在朝中任宰相和水利工程师,因管理国事和扶佐禹治水13年有功,被封为葛伯贤王。封伯益子大廉(飞廉)为夏时异姓诸侯葛国君王(奴隶社会封王主要是同姓),封在古葛地的葛伯为首任葛国之君王。商朝兴起后,葛国被商汤所伐。又经历商、周(春秋中后期)二代,共62世系葛伯,到公元前557年被宋国所灭。从葛天氏的传说到春秋中后期葛氏共计3600多年历史。《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姓氏考略》、《百家姓姓氏溯源》均载:“夏时诸候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商汤伐葛后,葛伯子孙以国为姓,奉葛伯大廉为葛姓祖先。葛伯后裔有的仍以葛为氏,也有的以国爵葛伯为氏。葛伯与葛同出一祖。诸葛姓是后来葛姓所出。据载,诸葛祖上本姓葛,原住山东诸县,后汉代......
始祖显公葛升将军本是江西婺源人,应庐州守将、淮西制置副使刘琦征召,据守东关。葛升将军生有八子,分别称为富一,富二,……富八。其中富一公,富三公,富四公,富七公后来迁居潜川(庐江)。据目前了解,由于历史原因,富三公(庐江城南葛家塝)后人编修自己支谱(堂号无欺堂),合肥片也单独成谱,我们富七公(庐江葛庙)后人也编修了自己的支谱(堂号积庆堂)。庐江城南葛家塝富三公后人于2008年修谱完成,合肥片也于前几年完成。富七公后人于2017年12月展开六修宗谱工作。虽富一至富八公后人编修各自的支谱,但谱书内容都强调我们是同宗同源。潜川葛氏六修宗谱(堂号积庆堂),主要是指富七公支系,以庐江葛庙为源地,分散全省乃至全国。...
葛氏祖训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芳,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葛氏家训敬祖宗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敦孝悌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