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昌邑姜氏祠堂及姓氏源流姜氏祠堂座落于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号,解放路中段路西。现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大门一间及东西耳房各两间。西院北屋五间,南屋五间连大门一间。占地面积约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头梁端篆刻自东向西分别为“福、营、邱、分、派、寿”六字。大门十柱落地,门枕为精雕石鼓。1986年确立为昌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政府拨款,将其修缮一新,署文物管理所。据史书记载,“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营丘,大于齐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滨海诸郡”。昌邑一派则于宋末靖康年间(1127-1128)由宁海(今牟平)彤岭迁来,始祖为喜公,传六世后无考。一世祖为文庆公,于元代自黄县迁来。经六百余年繁衍,现已成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辈出,远者史书有载,此不再赘,近者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间(1522-1566)八世祖民望公均为御医。
方氏各地祠堂 方氏各地祠堂大训堂:浙江奉化大桥方氏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友庆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立本堂:湖北黄冈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明初)。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自江南豫章丰城迁至黄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韩福通以红巾倡乱,蕲黄等处尽为屠陷。兄弟星散,万一、万二、万七遂居于黄冈。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踪。此为万一子孙堂号。永锡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焕,唐乾符间,避兵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南墩,再迁县城进士坊。永思堂:浙江诸暨,暨阳。始迁祖度,世居诸暨花山白门里,南宋淳s元年赘高湖汤家塾汤氏,遂别为高湖支。暨阳卢家溪方氏始迁祖堂,明後期自诸暨陡徙居本邑卢溪。白云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玉粹堂:湖南,临湘,湖北,嘉鱼。始迁祖q,吴越钱氏光禄大夫,避难携族散居鄂岳属邑,q自家於临湘小源堡天
江南最大祠堂”吴氏家庙风雨870年吴氏家庙“吴氏家庙山环水绕,背有禅师岭的古松翠竹。”……在南昌县冈上镇蚕石村里,有一座让当地村民都称奇的建筑物,南北中轴线、整齐地东西对称,内廊中的雕刻、壁画经过870年的岁月依然展现出昔日风采,这便是吴氏家庙,其精妙的建筑结构足以抗八级地震,近2400平方米的总面积,让它享有了“江南最大祠堂”的美誉。一座870年历史的祠堂保存完好记者经过一番打听得知,吴氏家庙就坐落于冈上镇蚕石村里。经过一小时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蚕石村,按照当地村民的指引,在村委会北边约80米处见到了这座保存完好的祠堂。当地村民涂家宝告诉记者:“吴氏家庙主要是用来祭祀祖先,历史十分悠久,始建于公元1144年,供后人祭祀,至今已经有870多年。”“吴氏家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吴王夫差。”涂家宝回忆道,在他儿时,爷爷奶奶经常给他讲起吴氏家庙的传说,相传村中的吴氏是吴王夫差的后裔,因被越王勾践灭国之后,举国逃离,他们首先逃至抚州泉
康家沟祠三个祠堂康家沟祠三个祠堂康家沟一支谯氏族人有三个祠堂:1、土祠堂位于观音堂六华里处,它背依龙宝山脉,展向塔子河,面对高坪山。因其建筑以土墙为主,故称“土祠堂”。现属果敢康民村五社。这是一座三合院建筑。院前有200平方米左右的院坝,边有雍壁和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大殿长30余米,内供历代祖先牌位,并有大屋作学生读书之用。它是八世祖谯明宗率其子谯英、谯宏、谯密、谯松于明朝后期(1628―1644)修建(编者注:建祠时间,尚待考证)。明宗祖班辈高,凡康家沟一支谯姓族人均可参加在这里举办的“清明会”。有祠产20背谷子的田地。2、大祠堂大祠堂距观音堂三华里,背靠苍松翠柏掩映之龙宝山巍然屹立,前临众溪汇集之狮子河流水潺潺,附近良田千顷,远眺群山巍峨。现属鼎山镇龙堡村三社。祠堂为三合院建筑。院坝边雍壁上画有夸父追日图,大门两边雄狮高踞,上方“谯氏宗祠”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屋脊上塑有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正殿上供奉着历
杭州钱家祠堂在吴越国王钱H成名以来的1000余年中,钱氏家族紧紧围绕修谱、立宗祠、设义庄这3个自身建设的主要环节,传承家风,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旺族。立宗祠在世家大族中比较流行,“宗祠之立,在士大夫家固多,而寒门单族鲜有及之者”。(《吴县志》卷五二《风俗》)因为立宗祠需要相当的经济能力,修谱、立宗祠本身就蕴涵着大家族的权力意志。说到钱家祠堂,当然要首推浙江临安和杭州的钱王祠了。临安钱王祠为武肃王的宗祠,原为规模较小的木结构祠堂,1994年由临安县政府重建,并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王第34世孙钱伟长题写祠名,著名金石篆刻家、书法家、钱王后裔钱君为该祠题写了“祖武是绳”扁额,成为世界各地钱氏后裔拜祭先祖的主要场所。钱其琛、钱伟长、钱正英等著名钱氏后裔均到临安钱王祠拜祭过先祖。杭州钱王祠旧名表忠观,原在玉皇山南妙因山上。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十月,杭州知州赵\有感于吴
山东省滕州市王家祠堂简要介绍:王家祠堂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西门里街二巷,建于清同治九年,是清帝准予自行捐资兴建的王东槐专祠。建国后,王家祠堂划归驻军使用。诗文记载:1985年,改博物馆。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滕州王家祠堂后院文化局平房里上班,与前(南)院的博物馆有小门相通,闲来常去博物馆串门,各地新出土的汉画像石也常临时存放在我们门前,加夜班时我也曾在那百年老宅里过夜,还曾在雨后的屋檐下拣到过宋代的制钱――而那所院子,确也是清朝所建,是为纪念一个人:清朝滕县进士王东槐。王东槐(1802――1852),字荫之,死后谥“文直”,原滕西望冢乡盖村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湖北盐法武昌道员等职。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陷武昌,王东槐与继室萧氏对缢身死。次年武昌巡抚骆秉章上奏皇帝为王东槐在原籍请建专祠(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