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大禹时期,夏禹在接受舜帝的禅让之后就创立了夏朝,这时他手下就出现了一位叫做扶登氏的大臣,而扶登氏的子孙也就自然以祖先名为姓,最终形成了扶姓氏族,这也是目前扶姓中最早最古老的一个源头。扶嘉是汉代廷尉,其母于万县之汤溪水侧,感龙生嘉,预占吉凶,多奇中。高祖为汉王时召见,以占卜劝定三秦,赐姓扶氏,谓嘉志在扶诩。拜廷尉,食邑朐【月忍】(Rùn音闰)。扶嘉原不姓扶,汉祖刘邦为嘉奖他扶翼汉室的功劳,因赐姓扶姓,为扶姓起源的一支。...
湖南扶氏源流,新化扶氏 始祖启荣公,陕西西安府人,明洪武4年(1371)任安化县知县,宦...
扶氏全国宗亲分布,江西赣州崇义县:金坑乡竹坑村有600人。山东:扶家堡;贵州金沙县:扶家寨;湖南新...
...
...
...
2021-04-30
列传第一百九胡克俭传云:“克俭本姓扶,冒胡姓,久之始复故。”胡克俭信阳光山人,其地方音颇重,北人听之类鸟语,而h、f不分,姓氏则黄读为房。以此求之,胡克俭本姓胡,方言读为扶。传以扶为本姓,误矣。另据新县胡家湾《胡氏家谱·赐姓堂》载,元末,胡端五自江西迁河南光山即新县胡家湾,传五世至胡熙,捐粮受封义大夫。崇祯元年,熙曾孙胡克俭封太子少保,赠刑部尚书,赐姓扶。其家谱乃自胡端五起改扶姓焉。明史为清人编纂,胡克俭传盖引用胡氏家谱,以致颠倒本末。而皇帝赐姓,固或取扶持之意,而其所由,应因胡克俭方音过重,每读胡为扶,崇祯帝将错就错,因以赐之。欲明其理,应以音韵学解释。然音韵为绝学,极难懂。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晓匣影喻、日来三十六字母,非靠皓首穷经、穿凿附会不能知也。且不管他。胡克俭传颇简,其丰采乃在郝杰传下。郝杰传记郝、胡劾总兵官李成梁败军饰功事迹......
其实百家姓里有很多姓氏是比较罕见的,今天就说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姓——扶姓。这个姓在百家姓里排第299位,确实是比较靠后的了。关于这个姓的起源,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大禹建立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扶登氏的大臣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扶登氏的后代都以扶为姓,自河南一带开始开枝散叶,扶登氏也就被誉为扶姓的始祖。其实不光是这个扶登氏,扶姓的名人在历史上还有好几个,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二。扶嘉要说这个人也算是一个传奇,相传他的母亲在溪水边洗衣服的时候居然遇到了神龙,然后就生下了伏嘉。没错,他本名其实姓伏,而且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可以预知未来,据史料记载:而有娠弥月,生嘉即能言,道人祸福,巧发竒中,远近神之。简直就是神乎其神啊!后来他遇到了刘邦,给他出了定“三秦”取关中,以形势制天下的策略,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被刘邦委以重任,封了廷尉之职。刘邦认为他“志在扶翼”,所以给他赐姓“扶”。他就变成了现在的“扶嘉”,......
秋风送爽,暖意盈盈,新化梅园迎来600多扶氏子孙,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振兴扶氏家族,发展新化旅游,敦亲睦族...
中华姓氏-湖南各地扶姓来源,新化扶氏始祖启荣公,陕西西安府人,明洪武4年(1371)任安化县知县,宦居安化,...
...
...
...
...
...
...
...
...
清嘉庆癸酉年(1813),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今新县)扶氏由智祖十五世孙扶镐始修《扶氏宗谱》,距端五公迁河南光邑,时隔500余年。因明清两朝异世之交,又屡经兵燹,世远年湮,加之又无文字记载,故族人失考甚多。特别是扶义后裔,早年在外营生,因战乱和灾荒,与族人失去联系,历次修谱均为阙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光山县(今新县)扶氏二修《扶氏宗谱》。由仁祖二十世孙扶后翼、礼祖二十世孙扶后杰(号鼎乾)、智祖十九世孙扶先泰,组织各房户长首先在河南省光山(今新县)吴陈河街营建扶氏宗祠,然后从1894年起,去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考察登记,至1899年完成第二次修谱。除多数扶氏族人仍留新县、光山县居住外,尚有部分族人或出仕、或经商、或谋生而徙于华夏各地,因居住分散、路途遥远,脱亦有之。1989年12月,由智祖二十世孙扶后章、扶后寰,仁祖二十二世孙扶元瑞、扶元光,礼祖二十三世孙扶廷高、扶廷元提出倡......
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辖域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的伊、洛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韩,韩献成皋、巩,秦国疆界至大梁,置三川郡,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一说治荥阳(今荥阳市东北),辖域和韩国的三川郡相当。可考领县有洛阳、河南、荥阳、京、索、阳武、缑氏、卷、巩、新城、启封、成皋、宛陵、新安、宜阳、渑池、陕、梁、平阴。...
京兆尹的前身为秦朝之内史部,汉王刘邦二年(前205年)降塞王司马欣,置渭南郡,汉九年(前198年)复改名内史部,汉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为京兆。...
说到磨云山北扶村,可能就会想到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一首诗:“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持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在这个群山中,磨云山北扶村就隐藏在此。而这个山村其实就跟扶姓有关,是扶姓的发源地,当我们走进这个村落中,我们可以看见粉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名木古树与远山近水相得益彰。小小的村落,如今只有130多人。早春三月,这里千亩的茶园一如往日的青翠,油菜田的花儿已是金灿灿的一片,村落里古木参天,满树满眼都是花。根亲文化是磨云山北扶村的主题,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书乡。据说明朝时,有胡姓大户因赈灾济困,匡扶国难,被皇帝赐姓“扶”。因此北扶村有“扶姓第一湾”的说法,这里人丁兴旺,仕途通达。举人进士人才辈出,尤以明朝监察御史扶克俭最为知名。如今的北扶村崇文尚礼、以先贤为榜样,打造文化景观墙;激励子孙后代成为传承家训、弘扬家风的继承者与宣传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