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至元乙亥年即公元1335年,江西峨岭髦士樊氏思斋公来资兴兴宁讲学,并定居城东梵石垇,开资兴樊氏之始。其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基业无数,其中樊氏祠堂是其中的重要缩影。
按照资兴樊氏先人对宗祠的认识,认为君子将营宫室必先先建寝庙,寝庙是妥祖宗之灵、庇孙子之福的地方,敦宗睦族之道也存于此地。对于资兴樊氏来说,宗祠就是类似寝庙之地,对于本族非常重要。
资兴樊氏宗祠,历代族谱里有相当多的记载,比如胡兴黉的《祠堂记》、樊文光《樊氏族谱公祠汇总序》、樊文模《建造宗祠并续修族谱序》、樊豪忠《建造宗祠续谱主修序》、玠宸英氏《买天露馆与买西城门内宗祠基址并建造宗祠小引》,海恬传河《保持宗祠记》等。
资兴樊氏宗祠总祠堂,最早由四世祖宗远公(1385年~1462年)建于城东月形,该宗祠在明朝末年遭兵燹,只留下祠基。面对败瓦颓垣,族人目击而心伤,文易、文斌、文普等公组织族人捐款,然未完成重建。后族人在乾隆年间再次捐款,置买天露馆以作公祠。然而天露馆低湿狭小,略显阴晦,族人认为此地非“妥先灵”的宝地,十四世文模公等集合六村人士,各捐银两若干,置买西门城内屋基一大块,肇造祠宇,乾隆四十六年完工。
此总祠堂本地俗称“樊家大祠堂”,在兴宁原县老粮食局(大饮食店)对面,也就是今兴宁十字路口往西正街方向大约二十米处。樊家大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征用并拆除改建,今爱华家纺店附近即是。
樊家大祠堂,后为寝室,左右为斋房,两廊为厨室,中为堂、为神座、为檐楹(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再前面是巷门,最前面为大门口的门宇。该祠堂规模宏整,气象轩昂,结构完密巩固,背倚七宝、回龙二山,前抚瑶冈仙山,襟渊水而拱文塔,磅礴郁积之气荟萃于此,蔚为壮观。资兴樊氏人文蔚起、子孙蕃庶,数百年不衰,不能不说与此宝地有关。
资兴樊氏从梵石垇到管塘,到分处成管塘、葫芦塘、管壕坪、石门楼、杨公井、石盈六大聚居地,史称“六村”。除总祠堂外,六村各有祠堂,从六村分居它处的聚居地亦各建祠堂,以妥先灵,展孝思。
管塘祠堂目前依然屹立于管塘村,古朴肃穆,2017年樊氏族谱八修启动时,还在该祠堂举行了祭祖大典;从管塘分香花树下的樊氏祠堂,气势恢宏,目前仍然保存完好,且列为资兴市文物保护点。
管壕坪村祠堂借八修发谱之机,进行了修缮,门悬“上党世第”,令人起敬;由管豪坪分坪石下廊的祠堂进行了翻修,里有古神位。
石盈大祠堂黛瓦青砖,历经几百年寒来暑往,仍然顽强屹立于东江湖之滨。由石盈分水南祠堂进行了重建,面貌焕然一新。葫芦塘分州门司新贺家祠堂,威严肃穆。其他祠堂亦多类似。
特别值得一记的是因东江湖蓄水被淹没的坪石石门楼祠堂。据说,石门楼祠堂在凉伞丘,它气势恢宏,落落大方。大门朝向西北,往后直通前厅、中厅、后厅。三厅之间有两个天井。凉伞丘以大门为中轴,左右两侧,各有一侧门。侧门的巷道亦有两个天井,与族人生活的住宅房屋一一对称。无论天下多大雨,天井都能顺利地排水,凉伞丘安然无恙。大门厚达十厘米,高约三米,青石门墩。青石门墩的门后的前厅装有屏风,屏风镶嵌着花草及动物图案,楚楚动人。中厅前对称着两大立柱。上方大梁上挂着“隆庆协德”的扁额。虽非雕栏玉砌,确也是画栋雕梁。
一般来说,祠堂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两层高的居多。大门多为两开式大厚木门,门楣上会有2个垂直横置的乾坤柱,门槛多为大石条。一般祠堂有上下厅,中间置天井,有的祠堂有上中下三厅,有两个天井。从下厅到上厅,地面高度会逐步抬高。
祠堂的核心是神位,资兴樊氏祠堂的神位流传久远,所有祠堂正墙神龛上,列“本音上党樊氏堂上历代祖考/妣先灵之神位”。坪石杭溪下廊还有古木制神牌“上党郡历代祖考妣先灵之神位”、始祖思斋夫妇神位。祠堂里面还会列一些进士匾,比如管壕坪的祠堂里。
此外,祠堂前有挂对联的习惯。
比如管豪坪祠堂对联:
思斋祖肇基梵石坳千秋盛
克惠公开派管壕坪万代兴
比如管塘祠堂对联:
上党钟灵世代繁荣兴俊业
管塘毓秀人文蔚起展鸿图
比如水南祠堂对联:
发脉自勾吴卜徙荆襄开大业
分支由石盈勉歌衮职绍前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