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自然环境地形良渚遗址区位于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东苕溪的冲积平原。东天目山的余脉在余杭区彭公乡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向东延伸,将良渚遗址怀抱其中。良渚-庙桥港和东苕溪流经遗址区,形成两山夹两河的地理环境。遗址区以东苕溪为界,东部为冲积平原区,西部为丘陵山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气候良渚遗址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较多,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258.8毫米,霜冻期4个月。区内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考古发掘发现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当时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在今老和山一带的古荡
金沙遗址金器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鱼纹金带、太阳神鸟金箔、蛙型金箔、喇叭形金器、盒型金器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金面具、太阳神鸟金饰与十节玉琮被称为金沙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为直径125毫米、厚0.2毫米的圆形金箔,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52.9毫米的12条镂空顺时针旋转的弧形光芒,象征着太阳,外侧为4只镂空的鸟型纹饰,象征着“金乌负日”。金带中刻有箭穿鱼鸟的纹饰,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的纹饰十分相似,有学者认为这代表的是古蜀国传说中的王“鱼凫”。十节玉琮玉器
钓鱼城遗址地理位置通向合川钓鱼城城门的石梯小道钓鱼山处于合川城区以东嘉陵江与渠江合流迂回而成的半岛之上,钓鱼山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项靠南面上有一块巨石俯瞰嘉陵江,地质上属丹霞地貌。当地传说有一巨神在此钓嘉陵江中之鱼,解救因天灾而遭受饥馑的合州百姓,因此被称作钓鱼山。钓鱼山位置依山又临江,易守难攻。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钓鱼城有八座城门,分别是护国门、青华门、正西门、东新门、出奇门、奇胜门、小东门,城中有一口泉水,叫
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青铜人头,高27cm,三星堆一号祭祀坑。1929年春,广汉县南兴镇真武村村民燕道诚一家在宅旁挖蓄水沟时发现一个长方形的坑道,由石板围成,坑内放满了精美的玉石器。燕道诚后携家人把坑内400多件玉器搬回家中,藏于各个角落,并不让家人告人。一年后,为将玉器出手,他将一块玉瑗送给当时驻广汉县的一位旅长陶宗伯,此人在得知这块玉瑗的价值后,派了一个连进驻燕道诚挖宝的地方,以军事训练为名,大肆开挖。成都著名金石学家龚熙台从燕家购买了4块玉器,并写作一篇《古玉考》发表在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校刊的创刊号上,随即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