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苏族谱简介《潮汕苏族谱》讲解员:苏谋振写于9月8日!一世(潮汕始祖)湄洲孳生地,二世月园起大苏,(湄洲七星伴月,“湄洲即汕头市贵屿镇湄洲村)。癸酉年九月初十日(公元1993年10月24日)潮汕大宗理事会长:苏楚耀。副会长:苏秋本(湄洲)、苏家福(鹤陇),等…于湄洲老学校二楼与湄洲理事召开潮阳、普宁、潮安、陆丰、惠来,等县共42人参加。以“苏氏入潮始祖琳公(十三公)衍派”族谱校对昭穆分布情况,以诞生潮汕苏氏族谱的会议。目的使其后代裔孙见谱明源,达到亲上加亲。并为湄洲祖祠(潮汕苏氏祖祠)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晋主庆典作准备。并于晋主之时,各乡代表发:潮汕苏氏族谱,可查、校对。(到会有亲笔签名,以付录于潮汕苏氏族谱之内,其中、鹤陇:家福、永才。枋洋:树清。碧屿:川城(碧屿会长)、开荣、开益。青洋山:楚耀、廷建、崇水(会长)。神前(泉)镇委书记:文炳,和洽海)讲解员:苏谋振。会议形式以讲解族谱(按老族谱记载为据,...
潮汕文化—潮汕信仰习俗—潮汕的“神龛”神龛也叫神椟,是放置神佛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神佛龛与祖宗龛型制有别:神佛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神佛龛座位不分台阶,依上而下设位(个别多姓合祠者,也各依祖宗辈序列台阶)。因此,祖宗龛多为竖长方形,神佛龛多为横长方形。龛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金碧辉煌。潮人多聚族而居,且华侨众多,为正本清源、追念故祖、维护血缘关系,特重祠堂建造和祖龛设置。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历尽坎坷荣辱的潮汕魏氏纵观潮汕魏氏,有两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其他姓氏那样错综复杂,所以理顺起来比较容易。再一个就是自入潮以来,历尽坎坷与荣辱,而且跟潮汕历史息息相关。魏杞辞官来潮落籍魏氏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第15公子高。其先居四川蒲江县,后落籍江西太平里乌龙湾。由台湾文献委员会编的《百家姓考勤》一书云:“广东的魏氏则来自江西,其南迁迟至宋代末年,广东魏氏不像其他姓氏一样,自福建迁来。”此说不完全正确。不错,南方魏氏大部分源出江西,潮汕魏氏也一样。但是,潮汕魏氏的主流,也大部分是迁自福建莆田,潮汕魏氏始祖魏杞,宋末自京城临安移居莆田。魏杞生有4子,次子魏廷壁字景玉,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任潮州通判。其时已近宋元易代之秋,魏杞辞官来潮,与次子同住。后病逝潮州。魏廷壁通判任满,因元兵大举入侵,无法携眷同行,故将家眷寄居潮州,初居府学前。魏廷壁回莆田葬母后再回潮...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潮汕蓝氏与畲族潮汕有畲族,畲族有三大姓:雷、蓝、盘。从中原移民入潮者,也有姓蓝的。从中原移居来潮的蓝氏,称自己的堂号为“种玉堂”。语出“蓝田种玉”典故(陕西蓝田出美玉)。蓝氏得姓始祖,是秦国的王子向被封为“蓝君”,蓝田是他的食邑。国除之后,子孙就以地为姓,从此百家姓中就多了个蓝氏。因此,蓝姓人家跟蓝田有直接关系,以“种玉堂”来作自己的堂号既典雅又合乎实际。蓝田是他们的发源地。南迁之后,汝南郡便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发祥地。所以,南方蓝氏多以汝南为郡望,称“汝南世家”。聚族而居于凤凰山麓的畲族蓝氏,以前也自称“蓝田世家”,也以“种玉堂”为堂号。但因居住于深山中,生活方式仍然大量保存畲族特点。1955年以前,仍籍属汉族。1955年以后,恢复畲族称号。至于大量居住平原地区的蓝姓人家,有没有畲族成分混居其间呢?‘在姓氏源流调查中,却无意发现,潮州蓝氏有不少是从福建漳浦茗溪迁来的。如澄海大衙蓝氏于“宋末自福建省漳浦县移...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潮汕“入赘”的几种名称潮汕人称“入赘”为“入舍”,意即进入女家屋舍,成为女家的人,字义上并没有歧视的意思。由于“入舍”的方式不同,故也有不同的叫法。潮汕西南部一带大概就有三种:一种叫“添偏肋”偏肋,就是指两侧的肋骨,它是人体的重要部件,既保护内脏又支撑整个躯干。因此,“偏肋”就被当地人用来比喻家庭的骨干力量,一般是指家中的壮男。在这里,没有男人的家庭也就可以说没有或少了“偏肋”,故其家女孩招夫婿,也就等于给家庭中“添”了“偏肋”。后来就有“舔偏肋”一词指被女方招为夫婿的男人。另一种叫“冲滚水”民间相传,某地有一屠夫死后,其妻即招一光棍汉为夫,接替丈夫的工作。但因新夫对屠宰牲口还很陌生,妻只得叫他冲滚水(烧开水)冲烫屠具及冲刷屠场内外之污血杂物。“冲滚水”的叫法即由此而来。另一说“冲滚水”即趁热再婚之意。但不管怎样,“冲滚水”是指被新寡的妇人招为夫的男子。再一种叫“叠墙尾”指被有子女的寡妇招为夫的人。“叠墙尾”是...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魏氏:从辉煌到劫难发迹于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一带)的魏氏,可以说从踏入潮汕大地的第一天起,干百年来都是在动荡中走过来的。因此,潮汕魏氏的历史可以说和整个期汕的人文史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曾经辉煌过,也曾蒙受过屈辱。魏氏入潮是在宋末元初。当时,定居福建莆田的太常寺博士魏文懿生有三子。长子魏廷璧于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215年)来潮州任通判。任满后朝廷凋他到户部任职,因为战乱,他不敢携家属赴任,先是寄居在潮卅府前街,后来定居在揭阳渔湖都魏厝洋。到了公元1237年,魏文懿的三子魏廷弼来潮州任刺史,魏文懿也一起到潮州游学。这位南宋小朝廷的潮州刺史,也同样因为战乱四起,无法在任满之后回到莆田老家,就寄籍于海阳县的冠山乡。做为朝廷命官的魏氏兄弟和他们的父亲,面对元军对潮州的咄咄进逼,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反抗。魏氏兄弟选择了后者。他们组织抗元队伍,在冠山渡口阻击追赶宋帝爵的元军张弘范部队。新创冠山乡不久的魏氏,一役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