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县豆家营村两千余名原窦姓居民,因历史和文化误解,姓氏被误写为“豆”。这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近日,他们向县政府申请恢复原名“窦”。据了解,窦姓在榆中已有六百多年历史,1970年代起为方便书写被误写为“豆”。目前,县公安局户政科已受理申请,着手恢复窦姓。...
...
...
...
...
...
...
...
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却名列第四百九十一位,多与窦氏同郡望,即以扶风、河南、清河、观州为郡望。今河北省的深州市、邯郸市,陕西省的咸阳市永寿县、彬县,山西省的晋城市沁水县,云南省的玉溪市华宁县,甘肃省的兰州市榆中县、天水市张家川县,河南省的鹿邑、淮阳、郸城,台湾省等地,均有豆氏族人分布。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⑴.鲜卑族慕容部的豆卢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⑵.鲜卑族拓拔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其中有一部分窦氏族人后因户籍管理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成为了豆氏。不过,该支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同宗同源,互易无妨。⑶.鲜卑族吐谷浑部的赤小豆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如在史籍《北史》中记载的豆代田,鲜卑胡,代北人,拓拔·焘执政时期拜为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后来长广公豆代田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其子叫豆周求。⑷.鲜卑族豆莫娄部的豆莫娄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单由于豆莫娄氏部落的分支较多,因此分别改汉字单姓芦氏、莫氏、豆氏、娄氏等。该支豆氏的正确......
源于高车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高车族鲜于部纥豆陵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高车族(丁零族)鲜于部中有纥豆陵氏部落,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汉化为单姓窦氏、或豆氏。北魏孝文帝逝世后,北魏王朝迅速分裂,齐王元廓在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去西魏“大统”年号,称元年,是为为西魏恭皇帝。就是这位西魏恭皇帝,他立主恢复鲜卑族的一切以往,首先就是恢复原姓拓跋氏。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已经深刻影响了整个北方地区各个少数民族,因此在不久的隋、唐王朝时期,高车族纥豆陵氏部落仍然使用汉字单姓为窦氏、或豆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实,该世系中的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同宗同源。该支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dòu(ㄉㄡˋ)。...
...
观津县:古称观州。汉朝时期置蓚县,属渤海郡。隋朝时期隶属观州,后来观州废黜,蓚县便归属德州。唐朝贞观元年改置观津县,唐永泰年间后期后属于冀州,属于清河郡。今地在河北声观津县南五公里一带地区。...
扶风郡:三国魏以右扶风改置,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南佐村)。西晋改为扶风围,移治池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十六国复为郡。北魏移治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好畤村东南),水安元年(528年)移治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随始平县移治今兴平县东南南佐村。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移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唐初改置岐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756年)改名凤翔郡。...
中后期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城,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