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官位,出自唐末五代时期官吏底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底,在唐朝时期原来为政府核心公文的确称,在典籍《春明退朝录》中有记载:“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底史,即负责编纂枢密院公文之小吏,类如今天中央档案馆的馆员,隶属于枢密院管辖。在底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出自唐末五代时期官吏小底,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小底,是唐时期即有的内宫官职称谓。其实,“小底”原来并非官职,而是专指凡供役使者,是帝王贵胄们的奴仆,后来逐渐形成内宫官职称谓,全称为“黄门小底”。例如,后晋高祖石敬瑭时期的皇城使刘承规,原来就是一名黄门小底,其在史籍《晋公谈录》中就有记载。在小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赫书氏部族将领禾速嘉·兀底,属于以先族名字谐音汉化为氏,或避难改名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满族赫书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旧姓“和速嘉氏”,属于以姓为氏。赫书氏部族世居叶赫、吉林乌拉,后多改为改汉字单姓为赫氏、书氏等。在金国末期的诸多将领中,有位著名的总帅叫禾速嘉·兀底。金哀宗完颜·宁甲速执政时期,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知府石盏·女鲁欢晋为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后被蒲察·官奴所杀,禾速嘉·兀底便代石盏·女鲁欢为金国总帅。后发生了兵变,蒲察·官奴使二兵召禾速嘉·兀底,并说明自己是善意的,不会加害之。禾速嘉·兀底听了很高兴,便给那两个传信的使者各金十星,一同去见蒲察·官奴。谁知这两个小卒恐受金事泄,于路上干脆将禾速嘉·兀底杀了。不久的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
...
...
...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战国时期,燕国始置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秦朝时期,因袭设置辽东郡,属幽州。秦朝灭亡后,辽东郡曾一度为辽东国。...
底姓郡望为河南郡、辽东郡;堂号为河南堂、辽东堂。...
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古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十六位,以河南、辽东为郡望。底氏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分布的姓氏,散见于各种地方志和史迹,尤以河南省为多。今中国的西北地区,河南省的商丘市民权县、漯河市、洛阳市,河北省的藁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湖南省的湘西地区,四川省的成都市双流县、洪雅市、眉山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底氏汉、回两族族人分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