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来谈谈闽清池氏,闽清池氏在福建省池姓里可是地位很高的。闽清是福建池氏开基始祖鲤腾公的发祥地,是福建池姓人口第一大县,也是池姓人口排在前十名的唯一的县。
目前已知道的得池姓来源有以下几种:
渑池肇姓据在福建的闽清、尤溪、长乐、连江、闽侯、永泰、福州等县市的西平池姓鲤腾公宗系各谱记载:先祖发源于黄土高原之东,黄河中下游洛水之北,熊耳山之际的渑(音敏)池。谱载:黄帝有一子叫玄嚣,嚣生峤极,极生帝喾。帝喾次妃名简狄,有一天到河边玩,捡到一粒燕子蛋,她好奇地把燕子蛋含在嘴上,不小心吞下肚里,因此而怀孕,生下一子取名“契”。
契传至第十四世“汤”,起兵灭夏,遂得天下,建都于亳(音薄,今河南商丘),国号商。汤之第十世即商之二十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西),国号殷。又传到第十七世即商之三十一王纣,为周所灭。汤从建立商朝开始到殷商灭亡,历时六百余年。
西周时期,黄帝之胄第四十一世,殷商后裔第二十三世殷姓讳民,因扶佐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遂以池为姓。这是池姓起源最早的一位先祖,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历史。
先祖在渑池居住有三百多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转居西河(今河南安阳),繁衍昌盛。后裔有一支从西河迁徙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西河、西平两地先祖,一代又一代向外迁徙播蕃,但他们都以西平、西河作为自己的郡望。无论望出西平或是望出西河的池姓后裔,都以渑池肇姓的殷民公为鼻祖。
广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谱》记载:周穆王封吾池姓太祖民公于池(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后代子孙以封地为姓。渑池原属北虢(音隙),公元前665年,北虢为晋所灭。吾池氏先祖居于渑池约三百多年后,迁徙西河,在西河繁衍昌盛,其后裔繁衍在闽、粤、湘、赣等地。
陈留得姓浙江平阳《池氏族谱》记载:上古五帝之一少暤之女名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在舜帝朝中任大理之职,创制有“五刑律法”,为社会做出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皋陶长子名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为羸姓,授他为羸姓部落首领,少暤应是羸姓始祖。伯益之后名蜚廉,善走,有飞行之誉。蜚廉生有恶来和季胜二子,长子恶来,力大无比,是纣王贴身侍卫统领,在周武王伐纣时殉职。
季胜之后名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即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祁连山下清水、后车之河畔边),建立秦国,称羸秦。秦末,羸之后司马公子池,自咸阳京兆迁往河南陈留,司马公子池之孙,便用其祖“池”字为姓。有池子华官居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陈留)。陈留是池姓的发祥地。
另有载:黄帝有一子叫昌意,意生颛顼,顼之后伯益,扶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为嬴姓。羸之后名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建立秦国,称嬴秦。
到了战国时期,嬴姓后裔司马公子池居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城池边,遂以池为姓。山西定襄卫村池姓家谱载,先祖是秦伯益之后,有公子池,加封于池,遂以池为姓。《百家姓探源》载:池氏,是由于其祖居于池边而得姓。古代称城为垣,城周围的护城河称池,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就用居处即‘池’作为自己的姓氏。
这个一向显得族不繁,人不多的姓氏,大致出现于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之际,最早发源地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发源于中原地区池氏,经过长期的辗转播迁,到了明清之际,大量出现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等地。”《风俗通》载:“池氏于池者,城郭园池是也。陈留有池,秦丞相池子华是其地人。”以上记载大同小异,但对池姓出于羸姓之后的司马公子池,发祥地在河南开封陈留的记载是一致的。至于历史真相如何,留给历史学者们去研究吧!
随母改姓起源于福建省尤溪县二十都云盖(今名珠峰村)的池姓,原姓陈,祖居河南光州固始。陈迁朗公于唐僖宗中和年间,随王绪、王潮率领的部伍入闽,居福州大义,其后裔分支闽清。传至陈祖训公,由闽清际上迁居尤溪云盖定居,孙陈代澄,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 改随母姓而姓池,改名池源澄。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尤溪知县牛义,批姓池,广一户掌四图九甲,表西平。开宗立炉,繁衍播蕃,为池姓的一个衍派。(陈改池姓,血脉相连,当之无愧为池氏衍派)
待考资料福建省尤溪县的一些《池氏族谱》记载:池姓肇自周宣王时,有程伯休父之后抵汉环公,官池州,望中牟循吏,奉命忠征,凯还之日,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遂改程为池。
尤溪、长乐等地《池氏族谱》还提到:春秋左传载有,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以上两条记载,至今尚未看到有其他方面的材料,也没有得到其后裔繁衍播蕃的信息,在这里仅做为一条线索,留待进一步考究。裔孙传錞敬撰在闽的池姓渊源初探根据已得到的信息,繁衍在福建省的池姓都是来自中原,望出西平、西河二郡,共有六大衍派。
池姓总人口在福建省一百个大姓中,排名第92位。
从中原入闽的客家池氏先祖衍派自西晋永嘉到南宋之间,中原先民为了逃避战乱和自然灾害,大批南迁。他们辗转吴楚,流徙皖赣,最后集中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在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定居的客家先民多达198姓,石壁成了“客家祖地”。在石壁客家祖庙神坛升座的152位客家先祖神牌上,池氏列第111位。
后来,这批客家先民又陆续从石壁向本省的上杭、永定、长汀、武平、宁化、建宁、连城等县市和外省的广东、江西等20多个省市以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徙,其中有池姓客家先民。据宁化治平《池氏族谱》载:其始祖池裕郎公,自中原迁居江西宁都鹅鸭塘,于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转迁宁化治平。明万历年间,有后裔分支到江西石城等地。
从河南光州固始南迁入闽的池可祖公衍派池可祖公,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随军入闽,当时是为了平叛“黄巢之乱”。福建观察使陈岩授公为泉州刺使,后来,可祖公又在王潮军中任都统使。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时,可祖公随军进入福州。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年已六十余岁的可祖公,见闽王王延翰昏庸无道,遂告老隐退,全家迁居同安县永安乡覆竹山下安居。可祖公传有孝、悌、忠、信四子。孝公后裔蕃衍在泉州、永春、漳州等地;悌公后裔蕃衍在仙游、莆田等地;忠公后裔蕃衍在霞浦、福安及浙江省平阳、瑞安、杭州等地;信公迁徙江西。
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的池鲤腾公衍派池鲤腾公,世居河南西平,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加入王绪起义军队伍,后又举家随王绪率领的起义军队伍南下,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入闽,景福二年五月随军进入福州,为入闽池氏的一大衍派。其后裔蕃衍在闽清、尤溪、长乐、连江、福州、闽侯、永泰、莆田、仙游等县市以及在海外的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有三万多人。以坐落在闽清县六都下杭的西平池氏宗祠为池氏鲤腾公总祠。
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的池涌源公衍派池涌源公,系中牟令瑗公二十三世孙,世居河南光州固始,于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随王绪、王潮、王审知率领的队伍入闽,在军中任招讨使,居南安。
其子然公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得闽王授予上书郎和泉州司兵曹参等职。其后裔蕃衍在省内的南安、莆田等地和广东省潮州、揭阳、大埔、梅州以及浙江等地,总人口约在四万人左右。
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的增大夫池朝奉公衍派池朝奉公,系渑池肇姓的殷民公后裔,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因不堪寇贼侵凌,为了避乱,于唐末五代期间,迁徙入闽,居于闽东的白鹤盐埕,蕃衍于宁德、霞浦、厦门等地。六、源于福建省尤溪县珠峰村的池源澄公衍派池源澄公,本姓陈,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随母姓改姓池,原名陈代澄改名池源澄。明洪武十二年,尤溪知县表赐西平,为池姓的一个衍派。其后裔蕃衍在尤溪、闽清、南平、永泰等地。
池鲤腾公,系渑池肇姓的殷民公第六十三世孙,世居河南西平,守土躬耕。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投入王绪的起义军。后又举家随军南下,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正月入闽,为军中一部将。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正月,随王审知率领的队伍进攻福州,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五月攻克福州,公全家随之进入福州,安居在福州东路。王潮进入福州后,自称福建留后,公为福建留后一部将。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四月,闽王王审知封公为长史参谋。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王审知病卒,由他长子王延翰继闽王位,封公为福州刺史长谋,任职始终。裔孙 传錞 敬撰 池孝锡公传略——孝感天地、德布乡梓池孝锡公,号雨钱、天降,妣肖氏,居闽清十五都白鹤汀(原名坂洋)。公以耕读为生,性格憨厚,待人谦逊,侍亲至孝,和睦邻里,热心助人,受到人们的尊敬。父年老多病,向锡公要肉吃,因为家里穷,无力购买,锡公瞒着父亲,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亲手烹调后敬奉父亲。孝锡公积布阴德,上格苍穹。
一天清晨,公尚未起床,天降雨钱于庭前。家童见之,进内告诉公,公步出庭院,忽见地上的钱随白鹤向对面朱顶山飞去,公一路追到山顶,见到有两个大箱,存有数万两银锭。锡公得到这笔巨财,一部分施舍于附近的普贤寺和广济岩,一部分散发给当地贫苦百姓。
锡公这种感天动地的无私举动,受到人们交口称赞,一时名声大噪,称他为雨钱、天降。孝锡公的墓,在原居地白鹤汀,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为了纪念锡公之功德,于1987年,在下杭崙基坪瑶公墓旁,附立孝锡公墓碑,以供后世子孙共仰。
在闽清池姓主要集中在坂东旗峰村,溪峰村,城关村,上莲村上丰村,三溪溪源村,雄江镇安岭村尾洋自然村,其他还有很多分布在闽清11个乡镇各个村。全县有一万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