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古称单父,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属黄河冲积平原,县境南临黄河故道。因舜帝之师单卷居此而得名。周成王封少子臻于此,为单子国。东周春秋初期,属宋国,后为鲁国单父邑。战国初期,复属宋国。宋灭,改属齐国。秦置单父县,属砀郡,此为单县建县之始。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隋朝恢复单父县。唐末置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初谱自序
溯本问源,华夏各族俱皆炎黄苗裔。我柴氏自有姓氏以来,亦已相衍几千年,繁衍昌炽,散居天下。莫言宋代欧苏二家创谱之前,民间尚无族谱,纵然有之,至今已几经沧桑,况天广地阔,华冑遥遥,自然无力详查天下同宗。同谱载登仅就单父柴氏统计入谱,据传本系乃柴王之后,然今已无文献稽考,故不再上溯,我柴氏单父之先,宜以迁单始祖为断,柴氏单父始祖讳永基,原藉山西洪洞,为避兵荒於明嘉靖年间,携家带口、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几番周转,方来单父卜宅单城东南约三十五里处,结庐以居。始祖边操耒劳耕边苦读经论,幸中进士御赐确山县令。始祖有子三人,长世泰、次世和、三世长。世长一支东迁,其一分支居沛县,另一分支居夏镇。三门以下共为十支,三传而众,七传而族,大宗党以千计,虽无达官显贵,而仁人志士历代不乏,诗书家声绵绵,实为秉礼昌盛门第。我氏族谱素有成书,惜於一九六六年焚毁,近年族众俱议,若不趁年长者尚能忆述,尽快复修族谱,恐愈远而愈莫知,实不可推迟延缓,於是今春在族曾祖心须公、堂伯明君公倡导下,聚族众数十人共议此事,众皆踊跃称善,经众议决,令吾与族曾祖心藏公、族叔明強公共编族谱,并令吾为谱作序,成诚知知识微薄,且经历短浅,不愿领命,然又恐有负族众之望,只得勉强而为之,且又时间仓促,实难详尽完善,愿待族中之贤明以后修善。我族此次复著族谱之宗旨,在於载本源,让子孙铸思乡念国之情,颂先世之功业,励后世奋发向上之志,订排行令后世取名字避前辈之讳,记世系告族众知远近亲疏,颁家训命家丁遵纪守法,奉行公德,维护家族之尊严。
一九八六年二月初六
十一世德成敬纂
排行简叙
排行为谱中重大内容,我族原谱原有排行二十世,为宗金景元兴,心广明德绪,克念志作贤,勤俭持家训。本次修复族谱时,众荐再由心藏公编拟交全族代表议定又二十世,为忠厚传邦远,圣书继国长,孝义守古道,仁信礼智昌。奉公另我族某些支系,由於外迁多年,与祖居失缺联络,难免有错乱排行者,经议决谱中记载名号时,凡名号中之排行用字有错误犯者,均与其更正,使之与排行相符,至于与排行并不直接相犯,且又因年岁已高,更改实为不便者,仍旧沿用原名号,然尚在年幼更改不难者,应一律按排行更正名号,此议望族众谨记。
一九八六年九月初七
十一世德成谨述
修谱后记
族众近年常议我氏族谱须从速编修,今春在族曾祖心须公、堂伯明君公倡导下,聚族中数十人,共议编修族谱大事,众皆踊跃称善,经商定于二月初六,召集我族各支代表,聚集祖居柴王楼村,共议编修族谱事宜,公议由族曾祖心须公、族伯明君公二人主持,由族曾祖心藏公、族叔明连公与吾三人主笔编纂,后增族曾祖心臻公、族祖父广旭公、广宪公协助抄录,且得族祖父广银公、广巨公、族叔洪先公协助,於初十起始,历经月余,于月中旬,因农事繁忙暂停后,又于十月初继续,再经十余天初稿告成,其时农事尚忙,且其中数人各有职责在肩,只得白昼各供其职,晚间悉心编纂,常至三更,诸位主笔熬得头晕目眩,然却坚持不懈,更值提及的是,族曾祖心须公、堂伯明君公,虽年事很高,天天劳力费神,布置催促,自始至终;大柴庄处族曾祖心俭公、族祖父广兴公,主持并草拟本支世系图传时,亦是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精心编写。总之我氏族谱经众人悉心编纂至此基本告成,只待交付各支代表审定后,再印刷成书,毕竟因原谱失传,仅凭老年人忆述,又因时间仓促,且编纂不经一人之手,故难免有失误之处,望族中有明察者率直指出,以利以后校正。
一九八六年古历十月十六
十一世德成谨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