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兰村薄氏家族
从五台到太原,沿台忻公路,行至定襄县境内的河边与蒋村之间时,就会路过一个名叫芳兰的村子。许多过往的行人,很少有人在意这个村子,而更感兴趣的是村子北面的河边村和村子南面的蒋村,因为这两个村分别是阎锡山和薄一波的故里。
殊不知,在明清时期,芳兰村是定襄县最富庶、最文明的一个村镇之一,粮盈物阜,百业兴隆,公益完备,商贾棋布,县人乃至晋省各县皆仰慕的一个地方。溯其原委,与村中的薄氏家族有着很大的关系。
薄姓是芳兰村的大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50%以上。五台石村薄氏是芳兰薄氏的分支,据石村《薄氏家谱》记载,芳兰薄氏家族源远流长,其始祖可上溯到宋金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知县安嘉士曾言"薄氏乃襄之望族"。
薄氏家族代有精英,屡出贤儒。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芳兰村先后出进士2人:薄人龙(清乾隆十九年)、薄文龙(乾隆四十八年);举人14人:薄涛(明成化七年)、薄徽(弘治八年)、薄世佑(嘉靖七年)、薄海清(万历十九年)、薄匡宇(万历三十七年)、薄建功(清顺治十一年)、薄凤仪(康熙四十七年)、薄而坚(康熙五十年)、薄经(雍正四年)、薄尔臧(乾隆三年)、薄师琼(乾隆二十五年)、薄名世(乾隆二十八年)、薄昌世(嘉庆九年)、薄黄中(道光二十四年);贡生近40人;国学生(监生)、太学生40多人;廪生(庠生)100多人。另外还有将军1人:薄迁富(清康熙二十年授宣威将军);武举2人:薄助(明万历二十八年)、薄建逵(清乾隆五十三年)。
这些考取功名的薄氏族人,数以百计,他们大都在外居官,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在朝廷做官的有薄世佑(太仆寺丞)、薄迁富(参将军)、薄经(同考官)、薄文龙(翰林院检讨)等;在州府任职的有薄世佑(陕州知州)、薄匡宇(商州知州)、薄涛(邠州州判)、薄徽(延安府通判)、薄人龙(平阳府教授)、薄延馨(兖州府审理)、薄方昭(侯选州同)等;担任知县的有薄世佑(宛平县)、薄匡宇(永寿县)、薄而坚(定陶县)、薄尔臧(成县)等,另外还有近百人担任县主薄、教谕、训导等职,遍及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浙江、安微、江西、福建、江苏、湖南、湖北等十几个省60多个县。
明清时期,薄氏族人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家乡的文化事业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著述了许多学术专著和文学作品,其中尤以诗歌作品最多。
其中有薄徽专著《四书经义》、《通鉴要点》、《古今策论》(俱佚),薄世佑专著《承恩集》(已佚),薄承砚诗集《傲雪园诗钞》等。还有薄世佑诗《圣阜山》、《滹沱河观冰泮》,薄凤仪诗《仙人足石》、《神山古刹》,薄而坚诗《登圣阜危楼》,薄雯翔诗《蒙山雨霁》,薄登名诗《寡妪吟》、《鳏寡吟》、《慈母吟》、《节妇吟》,薄亢宗诗《滹沱河看冰泮戏作长歌》十余首。还有薄凤仪、薄而坚、薄雯翔、薄妥、薄岩、薄昌世、薄如泉等人撰写的《定襄县志跋》、碑记、人物传记、墓志铭、序言,后记等数十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