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临沂莒南县和日照市莒县,历史上长期为一个行政单位,通常称为莒县或莒州,莒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为辅,此地历史悠久,商朝时隶属姑幕侯国,西周时属向国,春秋时属莒国,战国时先属齐国,后属楚国莒邑,从秦至元1600年间均称莒县,明清莒县改莒州,下辖沂水、日照两县,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代增设蒙阴为三县,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山底村隶属莒南,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村子民风淳朴,依山傍水,居山之阳屹立于大山南麓,大山路以西,见龙峰以南,紧靠大山,历史上有著名的大山战斗和大山公社。
大山是莒南县第一高峰,海拔560米,空气湿润、四季分明。
春日里探花,来大山必是首选,樱花、杏花、桃花花花相扣,更有些不知名的山野花朵在这里竞相绽。放置身大山顶景观亭,可听涛观海;漫步环山栈道,体验高山之险。大山之上的八角亭名为望海亭,气脉山上的六角亭名为文昌阁,亭阁呼应、东西相望,白日隐露于云雾之中,婉若仙景;夜晚闪烁在新城之上,灿如星月。
山底村是鲁南苏北薄氏族人的发祥地。
北宋时期,薄氏始祖自苏州府阊阖门外迁居于此,占籍山底村,繁衍生息,至今已近千年。鲁南苏北薄氏的初祖陵墓至今犹在,更有千年古柏如龙蟠虎踞,伴随初祖坟茔历经千年风雨,阅尽人间苍苍。祖陵古柏已经被政府列入国家二级文物,受法律保护。千百年来,山底村初祖陵园一直是鲁南苏北薄氏共同的精神家园。
除山底村、温家村、大山空、厉家寨等族人聚居之所外,日照薄家口村,沂南县薄家店村、艾家庄、路家庄,招远市薄家庄,东海县驼峰村、蔷薇村、东柳村,蒙阴县尚庄,五连县户部村,以及利津、泰安、盐城等地均有鲁南苏北薄氏后裔。
据光绪三十三年,薄氏二十一世开伦、开全二公为重修族谱撰写的序言《山底老谱序》记载:“北宋时始祖从苏州府阊阖门外来此北方,占籍沂州府莒州之东南泉子牌山底村。斯时也,人烟稀少,吾祖与王姓季姓三人拜为兄弟,虽为异姓实同手足,故始祖仅有三子因王季二人无子,将长与王氏为子,凡大店、狮子口、浔河北等村,王姓皆其后也。将次与季姓为子,今居慧子坡村季姓即其后也。”
又据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九日二十四世振朝公、二十五世文善公撰写、二十五世采逵公代笔的《鲁南苏北薄氏共续谱序》载:“我辈先祖坟茔位于山底村东南村边向阳坡,遍植松柏百余株,其间始祖坟前一棵直径约四尺,至今枝繁叶茂,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再据莒西薄家店子一族之年长者回忆,民国初年曾有莒南县山底故里宗亲六人,携二十余枚银元到薄家店子,言因灾害致族人生活极其窘困,万般无奈,经族人议定后,砍伐祖林中部分松柏变卖,此二十余枚银元系薄家店子族裔应有之份额。是时,山底故里宗亲六人受到薄家店子亲人热烈迎送。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兵临莒县城,莒县知事弃城不战而逃,李炳南以典狱长的身份,联络城中士绅,统一指挥当地军警维持秩序,三年后,蒋介石、阎锡山 、冯玉祥中原大战,莒县城被乱军围困数月,城内频繁地遭到炮击,人民缺粮者甚众,饿死者极多。据此可推测,移居其他地方的各支系后裔,凡有联络者,必定也收到了这份祖宗留下的厚产,由此可见历史上薄氏祖林松柏之多、占地面积之大。
在山底村历史上薄氏曾有宗祠,屹立于山底村之大山南麓,依山傍势,碑刻林立,飞檐斗拱,气象万千。是时,常有迁徙分布于各地之鲁南苏北薄氏后裔,每每循源溯流汇聚于此,凭吊先人,激励来者,诚为我薄氏之心灵家园也。
薄氏之渊源可追溯至战国末期,秦国发起了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秦始皇灭六国后,六国王室四处亡命。
魏国王室宗亲几经辗转潜逃至吴地(即苏州),受到当地薄氏家族的庇护。
魏宗室女魏媪对薄氏族中一位男子以身相许,因为《史记》未记录其名,这里姑且称为薄生。不久以后,薄生与魏媪非婚生下了薄姬、薄昭姐弟二人。吴地的薄氏家族,在战国末期已经属于颇有权势的官宦或地位显赫的贵族,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身为吴国的贵族士大夫,敢于庇护魏国流亡宗室的薄生,极可能为秦军灭吴立下功勋,并因此担任了秦朝军队驻防会稽郡的最高指挥官。
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项羽和他的楚军后来也与刘邦为敌,所以,薄生身为秦军驻防山阴的最高将领,职责所在,驻守山阴,并战死于此。
但是,由于薄生的秦军高级将领身份、薄生死于项羽起义,也就是薄生之死的性质,令汉代史官和史书不便记载其真实身份、死因和具体死亡时间。因此,无论西汉史官的治学态度如何严谨,对此也只能略过,甚至连名字都省略了,而以“薄父”代替。汉代史官和史书对薄生的名字、身份、死因和死亡时间全部从略,这只能说明他们在刻意隐瞒什么,也说明薄生之死属于不能触犯的政治禁忌,说明了薄生之死绝。
因为薄生早亡,薄姬薄昭姐弟俩一直随母亲魏媪在魏宫中生活,作为薄生的侧室,他们与吴地薄氏家族鲜有往来。汉文帝立,薄氏受封者仅薄昭一人,而魏氏家族因为多年来对魏媪母子照顾有加,依据亲疏关系受赏赐者甚多。薄昭在代地生活二十余年,从薄昭到代地开始,薄氏中兴于山西,其子孙分封于多个地方。所以司马迁说“成皋之台,薄氏始基。”
自此,吴人薄生之子、汉车骑将军薄昭的后裔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西部一带,通称为山西薄氏,薄昭乃山西薄氏之始祖。
而吴地的薄氏后裔依旧主要分布于江浙沪一带,并逐步向外发散。在隋唐宋元明清历朝的一些野史正传中,在江浙沪一带,不时都有薄氏后裔活动的记载偶见史籍。这就充分证明薄氏后裔,一直生存繁衍于吴越一带。
鲁南苏北薄氏始祖,系北宋年间由苏州来山东。从秦末到北宋,也不过是仅仅一千三百年时间,若按三十三年为一世计,在这一千三百年期间,吴地的薄氏家族大约又繁衍了四十世。据此完全可以断定,鲁南薄氏始祖亦战国末期吴地薄生一族之嫡裔也!若尊秦人薄生为一世祖,则鲁南苏北薄氏之始祖,当为秦人薄生之四十一世孙。
山西薄氏及鲁南苏北之薄氏,同为战国中后期吴地薄氏之嫡裔。今山西薄氏、陕西薄氏、京津薄氏、河南部分地区薄氏、山东省东西部(山东西部薄氏当为薄昭之孙薄梁之后)之薄氏以及江浙沪之薄氏,究其渊源,皆可追溯到战国中后期吴地薄氏一族。战国末期吴地薄氏,乃山陕薄氏、京津薄氏、鲁苏薄氏之共祖也。
到北宋末年,鲁南苏北薄氏始祖一人,名讳失考,随宋朝军队来到山东沂莒一带,在作战中溃散,始祖与王、季二人结伴遁入莒南县泉子牌深山中,垦土种植,繁衍至今,已传至三十世矣!
据悉,北宋末年,鲁南苏北薄氏始祖自苏州参加宋朝军队,并迅速北上到达山东,在沂州、城阳(今莒县)一带驻防。在起义军的过程中,一些来自南方的宋军官兵溃散,或者因分兵驻守而滞留于此。公元1124年,金兵开始南侵,不久以后济南知府刘豫打开城门降金,金兵径直绕过济南和山东直扑两淮地区。北宋灭亡后,金兵又回过头来逐一攻击山东各地宋军。直到1128年,山东全境才为金兵占领。这期间,驻防山东各地的宋朝军队坚决反抗金国的入侵,与金军进行了异常艰苦的战斗,因为孤悬敌后失去了朝廷和没有任何支援,许多宋军官兵战败后溃散。那些来自江淮地区的宋军官兵溃散后,由于距离故乡几千里,依靠个人力量不可能返回江淮故乡去。作为前宋朝军队的官兵,他们只能无可奈何的避入深山就地安家以求生存。
鲁南苏北薄氏始祖来山东的时间为北宋政权灭亡前夕的1120年后,年龄应该在二十岁左右,始祖成家立业时的年龄应当在三十岁左右。
鲁南苏北薄氏始祖与王、季二人就是在这样的战乱中、在战场上结下了深厚情谊,结为生死之交,为了生存,结拜为异姓兄弟,这样既体现战场情谊,又可以寻求亲情安慰。他们一起结伴避难至莒州泉子牌山区,占籍山底村,并在此开荒种地、顽强生存。作为溃散深山的前宋朝军队官兵,薄氏始祖与王、季二人在金国的土地上,必须对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这也就是族人不知道始祖缘何来山东的原因。
始祖德高,仅有三子因王季二人无子,将长与王姓为子,将次与季姓为子。众所周知,但凡因贫困而将子送出,都是送幼不送长,送小不送大。倘若始祖因极端贫困,焉能将长子、次子送人而留幼子于己乎?据此足可断定,始祖与王、季曾经结下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谊,这种情谊必定是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非如此不足以行此大义。
始祖将长、次分别与王、季二姓为子,将幼留己,此大节大义之举!薄氏始祖择定祖林,遍植松柏,使其后裔近千年后依然荫受其福,变卖松柏度过灾年,此大智大慧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