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南通通州,我们这边有一种叫做“烧经”的习俗。简单来说就是在清明、冬至或是祖先的忌日,一家人会在中午准备红烧鲫鱼、红烧肉、豆腐、蛋皮等烧经菜,摆上碗筷,其中一只碗里会斟半碗白酒(我外公生前爱喝酒)。饭点人齐后就会点上香火轮番磕头,此时家门须半掩,方便祖宗出入,并且白酒也会在中途倒掉重新斟上。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诫我烧经途中决不能碰桌椅,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重。待大家都磕好了头,女人会进厨房忙中午的饭菜,男人会将冥钞、元宝、黄纸等烧掉(据说过去烧的是“经疏”,上面会写有祖先的姓名,现在已不多见),完毕后一家人就可以吃午饭了。
对于楼主所说的剩下的贡品则没有那么多讲究,没有占上香灰的我们也会吃,毕竟祖宗已经先“吃好了”。说了这么多细节,我想表达的是祭祖作为一种纪念性的活动,人们相聚对已经离世的亲人缅怀、追忆,拾起先祖在我们脑海中逐渐淡化的印象。我想这个过程更强调活着的人的感受,而对于逝去的人只要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贡品什么的どうでもいい啦

我虽然在城里长大,这样的烧经祭祖每年都会有六七趟,却并不觉得这是一种陋习,相反会觉得这样“繁琐的程序”更像是一种纪念精神的接力,毕竟只有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忘却后,才算社会意义上的死亡。只可惜现在普遍的独子家庭、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都让烧经这个习俗越来越难被传承,终有一天也会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