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脑子就当吃垃圾食品了
调低预期后居然还有超出一些预期
叙事本身的内容(故事)完全不能细看,但底层逻辑框架立得住脚。尤其是在三集内能通过五位女孩与男主的熟悉过程,在明确每位角色的缺点后展现幅度不大的弧光,简单(甚至有些潦草)的把各自的“成长”及后续每位角色应走的发展轨迹、终需面临的“问题”——即人格上的那些“应该完善的部分”带出来。同时链接这些角色的核心线索在于男主的婆婆,从剧本一开头便通过已然发生的“死亡”,以及逝去的时间贯穿至今,最终在五位女孩与男主同时动手打人的动势中汇聚在一起,呈现在了“咖啡厅”这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同时存在的场所、故事的舞台上,咖啡厅便成了故事、乃至角色们眼中的小小的、需要共同维护的“世界”。爆发时准备打人是六个角色身上缺点的同时爆发,不理智也不成熟,但都是高尚的为了婆婆鸣不平,让角色们凝聚成了一个共同的群体,共同的“我们”,前三集作为片子的建制部分至少是立住了
也没想着看多么有深度的内容,既然是洋溢着上世纪味道的后宫番,那核心与重点放在“角色本身”这个思路我觉得是没问题的。虽然潦草,但每个叙事段落对应的情绪调度都有明确的起落,什么时候该拥堵什么时候该给抒发口、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缓……虽然潦草,但不至于破碎,至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角色刻板且标签化的同时身上的优缺点又很明确,具有多面性,恰巧意味着他们已然“刻板的、符号化的立住了”,那后面继续在“角色”身上动刀子即可。毕竟这片后面核心就在于炒股,能立住角色使之能被“消费”就算成功了大部分,要我说就该是商品、该是垃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