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个很典的反乌托邦故事,不论是对社会瑕疵的零容忍还是对自由意志的探讨都是已经被反复讨论过的经典话题,而作者的政治观也带有冷战后头二十年的浓厚时代色彩。我真正想称赞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从开头就不断充斥于行文中的代码读到后面才揭示出其真正的含义;二是女女关系性,霧慧トァン和御冷ミャハ之间的相爱相杀是本作一大看点,二人的结局也体现了作品的悲剧美学。
将生命政治极化之后搭建出的悲剧舞台,一个带给人柔软的绝望感的社会。”善就是保持,恶就是破坏”。对青少年女性的人际关系描写也让人中意,雾慧对弥伽的崇拜、愧疚、怨恨、反抗,如此复杂的感情写得非常精妙。圆城塔在后记里面认为这个结局(和虐杀器官的结局)是相对失败的,就像作者放弃了思考,但现实中也确实是无路可走
为了实现社会层面的和谐,需要抹灭个人的意志?关于意识和肉体的讨论很有趣。肉体是意识的附庸?还是正相反?/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译本一般,或者说原作就是这样/ 加速主义还行。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会像计划生育一样,再掀起一项反向的计划生育运动
叹息于伊藤计划的英年早逝,他本能再更进一步的。在拖着病体的情况下,仍能做到这样的创作速度和肉眼可见在进步的作品质量,看到他思考的轨迹,无法不让人去想象,如果他能继续创作下去,会诞生怎样的作品,达到怎样的成就,为日本科幻乃至世界科幻带去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就不是反乌托邦作品,作品描写的乌托邦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完美的,真要说反而是很多人把“反”误解为讽刺的哪一种“反乌托邦”作品,真正在讽刺理想的乌托邦未来,压抑丧失人性变成一种温柔地狱,不过我们的世界离这种温柔还差得远得很,作品世界观也是经历屠杀器官结尾大浩劫这种极端恶意刺痛后产生的应激反射,能在完全架空的世界观下描写出现实的角色思想也是伊藤的一大特色
伊藤计划认为拥有自我的人才算是“活”着、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大我)必定会逐步舍弃小我、人可以反抗但无法阻止这股洪流。补了小说算是更加明确了、ミャハ获得了“自我”见识到两个“地狱”后的行动并无特殊目的、她只是单纯的放弃、想要放弃自我回归和谐的社会(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