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7分吧,作为一本书籍它的深度还是不够,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看,那时候娱乐比较少无聊只能翻翻书,所以尤其是三体2刷了应该有3遍,现在想来真是浪费时间,应该买点更高级的西方书籍看。
统一标系列就不给单卷打分了,中学时可谓手不释卷反复读了好几遍。三部曲在文笔上只能算作平庸,主要强在其自圆其说的设定链条与恢宏想象力。上篇简短夯实,线索伏笔运用灵动;中篇叙事结构最强,人文情怀浓厚、逻辑链条与情节编排严丝合缝,故事最为精彩,也是最具普适与可读性的一部;终篇时间跨度割裂,结构松散,人物形象模糊、原始化与极端化,充斥着大刘肆意放飞后的私货,却依赖后半恢宏的想象力一举拉回观感,也是我最钟爱的一部。||现在回想起来,三部在人性(微光)与原始(黑暗)上的比例是逐步调换的,以至于最终凝视着小宇宙时会感到一股深邃的不可知力撕扯着内心,周遭只剩下了空虚感。
小學的時候看了我的三體(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是我的三體),然後初一那時候聽說了三體就買了一套來看,看完之後直呼神作,激起了我對SF的熱愛對物理學的熱愛。我也希望整個宇宙為我閃爍。
三体我读了很久——读到后面就算是同一部的情节都忘了不少,但再久也没有故事的时间跨度之长。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中的新奇概念不会只是说说而已,会实际地在故事中发挥作用。不仅脑洞大,而且也真的能写出来。第一部让我感到惊喜,第二部让我感到惊叹,第三部更是让我感到惊奇。
至今仍记得我在初一阅读完黑暗森林后,被雷击一般的木然与震撼——在之后的一周里我几乎除了基本的饮食起居就是反复刷三体。我看过的各式科幻作品不下百本,但是这种震撼除了银漫也就只有那一次。可惜自从倒霉地获得雨果奖后,各类科幻大手子(具体来说,仅看过三体或者刘慈欣作品的“科幻爱好者”)的疯狂钦点与漏阴让我患上了严重的三体ptsd。直到两年前美国驻武汉领事馆搞了个科幻分享会,在“我想向大家推荐的作品”这一环节,有个跟我当年初遇三体时差不多大的小孩哥站起来,推荐《三体》引起全场的哄堂大笑时,我终于释怀了。哪怕那些钦点成瘾的漏阴癖们能有十分之一的人完整地看完三体,这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去多看看其他的科幻作品升级一下大脑,那也算是功大于过了。说起来这个会也是离谱,居然连“弗兰肯斯坦是第一本科幻小说”都鲜有人知。不过作为主持人的美国小姐姐也是银漫的铁杆粉丝,还不错。
大刘写的书明显有角色为了剧情服务的倾向,简称工具人,最明显的是第三部的程心,一个物理相关高知女生不至于那么无脑感情用事,除非她的学历是混来的,不过这不能否定三部作品的高质量,依旧是国内科幻的最好的入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