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让人能够沉静下来的电影主视角是以父亲切入的,但全片母亲的演绎觉得更精彩一点,从平静的生活被一点点的打破,家庭内父子间的矛盾进入压抑,难过,抢劫犯突然闯入生活带给自己的释放,却又维持着那份克制,如果全片在与抢劫犯私奔那里结束还算是有点烂尾的感觉,但非常喜欢的是早晨醒来却又再次平静,麻木,仿佛轨道般地回到家,再次进入妈妈役的人生之中,最后的处理是我全片最喜欢的部分,释放但又克制,压抑但却习惯。喜欢的几个镜头,①儿子劝妈妈离了,母亲说的“当妈妈并没有那么糟”②中东战场回来的儿子一直在喃喃自语“杀了太多人”母亲的那种迷离不知所措的神情③父亲穿着清洁工的衣服回家,儿子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父亲的样子好怪,父亲所拘泥的权威显得非常讽刺④超高水准的《月光》之后,没有全场欢呼的雀跃,也没有父母欣喜骄傲的神情,也只是父亲轻轻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在全场所有人注视着,一
【8/10】撕去恐怖标签后的现代性质感打磨得更加醇熟。四线叙事从一家四口的视角出发,父亲是失业的公司高管(经济大萧条的社会背景),母亲是陈恳的家庭主妇(传统观念的女性困境),毕业的大儿子希望加入美军阵列(日本制度对青年的影响),读书的小儿子想要转去学习钢琴(师生关系与家庭教育的错位);但真正厉害的依旧是布景与运镜的双向奔赴——在空荡冷清的街道、面面相觑的尴尬、紧张拘谨的交流中抽离/提炼的淡漠氛围,即凝滞的时代之风。役所广司饰演的笨蛋盗窃犯以配角身份插入后段,冷喜剧挑拨出的荒诞戏剧性迫使交汇的群像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我,所以光明温馨的结尾并不突兀,毕竟自始至终主题都是废墟上的重建,就像那台垃圾堆中捡起的钢琴。一曲德彪西《月光》轻轻镇魂,将梦延续,想起某句歌词——“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