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乱的素材库,只有末尾的同名短篇能确定写的不错。开头的「特隆」完全是后现代形式把戏的负面案例——捏造一个虚构框架接着就借“引用/转述”的名义随性塞入各种不负责任的设想,臭长的呓语大多是语焉不详的侧面描写,触及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开始乱掉书袋、玩比喻句来糊弄了事,其容纳性没有例证实践、严密逻辑、脉络体系却活在作者一厢情愿的唯心赘述中,发出质问则变成空洞浅薄的循环论证。概念被排列组合成毫无美感的屎山代码所形成的混沌与AI乱码何异?后面几篇又逐渐读出点严肃搞笑的意味,想来博尔赫斯不过随手写下自己的点子感悟陪大家打趣而无所谓雕琢打磨,谁知道脑洞尚未成形的诸多留白之处会被后现代理论家拿去捧杀成奠基人?「吉诃德」与「奎因」正是在讽刺评论层沉溺于再创作与误读的文青病——“读者的眼光比侦探锐利”,荒谬。
还是玩极乐迪斯科了解到这篇小说的 小说中彭睢以时间而非为枝构建的迷宫,以及模糊真实与虚幻两个故事的界限的手法,二者体现的哲思确实相当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