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料太多,单说故事本身还是可圈可点,问题在于它是一个续篇,这是非常毁作品的举措。若是单开,作为单独的故事而生,或许好的多,又或者稀碎的多。但作为续篇便不可避免的与前面相连,被评判,更何况去触及两性问题,女权的基调。君若之所以吸引人,在于那种裹挟着现实滋味的疼痛绵软的触碰故事的症结。用自己的话语去定义自己成为君若最大的魅力,续篇却试图以一种答案和结果去把这种定义落于地面,碎有氛围,却毁无全尸。
6.5 第一章读红温了,第二章也有点跑题,第三章开始才终于有当初读君若的感觉。行吧,只能说君若的底子太好了,哪怕没有新东西平稳收尾也算能看。但毕竟君若是我心中的小团体神作,作为续作写成这样我是非常不满意的。
如果说差不多年份的电影《芭比》是披着女性主义宣传存在主义,那这个系列无疑是披着存在主义宣传女性主义的。虽说两者都共同盼望人们过上自己期盼的生活,但侧重点区别还是有的。好歹作者也有自知之明,反复强调“没给别人添麻烦”,比网上那些有的没的节奏还是强一些,也算是站在个人立场反思了一下两性关系。其实作者想宣传无所谓吧,就是显得真情实感地喜爱这个故事的人们太小丑了,拳头硬了。
读本篇时就觉得北原老师和二阶堂小姐的塑造比主角讨喜得多,老师过去里这种自我牺牲的桥段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虽说和本作沉重的基调相去甚远,让我回想起了以前某部著名轻小说男主
不可否认,小说需要作者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输出,但如何权衡这部分的比重是在作品里需要注意的问题。前两章甚至让我怀疑我看在的不是小说续作而是“女权”读物,大量浓密的女性观点输出和自说自话的理论实在不能说发人深省,只会消磨阅读的兴致,第一章老师的故事更是让人无法苟同,所谓追求自己的人生就是“合理地”抛弃孩子和父母远走高飞吗?老师伸出的援助之手又是否对前文“选择自己的孩子的自由”的回旋镖呢…直到第三章最后几页才让我找到了续作的感觉,还算平稳发挥吧。与其说是小说,更多是充斥着满是怨气的碎碎念,实在是失望
有些失望,读第一二章时有些怀疑这是否是凪良老师的作品,大篇幅自说自话式的傲慢说教加上怪异的故事逻辑直接毁掉了前作好不容易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过想来我这种郭楠也并非本书的受众,凪良老师大概也不想在续作中继续收敛自己,便只能苦笑着继续读下去了。明明在之前的书中就看到了不少端倪却还是抱有着期待的自己像个怨种,果然还是想看看前作中那样的情感拉扯啊。第三章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