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还以为鬼子们能含蓄点,没想到是这般赤裸裸的战争片。震撼是双重的,其形其质,春秋光阴来来回回,并非白洗了八十遍,我比少年十八的手冢治虫看清得多了一点点,很重要的一点点。那对老爷子老婆子寄托在桃太郎身上的是什么希冀?那天桃太郎辞家远征除的是什么魔?故事是属于人的,人在期待什么,那故事就变成什么。被乐于奉献、文化认同之属感染可以理解,但当圣洁自由的蒲公英化作苍天直坠的空降部队、当丑陋突张的枪械被可爱无知的动物欢笑着簇拥,我是实在温暖不起来,并自信十八岁的我站在破碎的山河中间也绝不会认可这些罪孽。公义讽刺的是,作品结局上演了虚想的敌人无条件投降,现实里的帝国仅在电影公映的4个月之后便迎来了真正的无条件投降,“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可作品的影响并非完全由作品本身决定,《马可·波罗行记》启发了哥伦布航向海外黄金梦,这一次,希望下一任的桃太郎是去干点好事。
日本第一部長篇動畫,跳著看了幾十分鐘,前半算是個低配版迪士尼,能看出不是隨便給海軍應付交差的,還是挺認真製作,後半就是國策宣傳了。// 影響手塚未來志願的作品。
本作原本的创作意图,日本人和他的“友人”以符号性角色登场,无非为了显示他们所谓“正义凛然”“友爱和睦”的单纯,而美国人却是极尽写实的丑姿。如今看来,恰如那些流血的符号性身体一样,这种带有宣传目的性的创作,这些不同的身体让邪恶本源在错位中浮出历史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