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只有匣中失乐没有词条 | 泉此方 | 1 replies | 2023-6-20 |
  | 更多讨论 » |
希望所有作家先把类型文学的基本功打好再说反不反类型的事。侦探群像不根据现场证据先排除掉最显眼最基础的不在场证明反而只把死人当做自嗨游戏的素材为了与自己道听途说的那点偏门野路子杂学对照内容形成关系而忙着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犯二装逼,连着三个密室给出十几种毫无逻辑到不用猜都知道离题万里侮辱智商的伪解答(甚至好几次出现了“线索后于推理产生”的空降情节),中间三章缝隙里还塞满了旧社会派臭长无比的家族琐事-时代症结,废话到最后整个社会背景依然只是块干瘪的背景板不说连人物也全是说教标签的纸片拼凑,要用凶手自白讲述神经病发癫这类最偷懒的动机才能画个句号。如果宣传所谓「反推理」要建立在“全员弱智”的基础上,只能说散装短篇的破事水和枯本竭源的创作力让一场为写而写的不入流的闹剧成了一次为反而反的自我讽刺。煎熬地读完、无聊得想吐,「虚无」原来只是字面意义的浪费时间。
三大奇书里最像推理小说的一本,侦探们在现实与虚幻交夹的世界中做着推理游戏,各个案子都多重解答,这在早期推理小说中还是比较少见的,遗憾的是诡计放在现在属实有点不够看了。许多侦探的推论都是类似黑死馆般,无现实证据而是炫学或臆想,甚至侦探们运用推理小说中的诺克斯十诫、歌曲、诗句的共时性来强行套入现实世界的案子并坚信不疑。区别是黑死馆的胡扯是能成真的,而虚无供物里由于真解答肯定放最后,这些并无证据的推论也变得滑稽可笑了,加之最后凶手的自白、作中作的结构让该作变得虚无了起来,一般反推理作品都是以戏谑的文风为主,这般漫于无形的反推理作品也难怪有如此地位了/6.6
出狱。作为四大奇书之一,内容与文风上有着浓郁的时代风味与大量的炫学,足足有三个现实密室+一个虚构密室,解答数量极多。然而阅读这帮神人侦探的推理竞赛完全是折磨,装神弄鬼大卖关子后端出来一桌魔幻产物:中途加入未知线索是家常便饭,所有解答都充斥着幻想与臆测建立于虚幻之上,陈腐的诡计下找不出一条稳固的逻辑链。由真凶直接陈述的密室真相无趣,结尾那一抹虚无于战后的日本社会或许有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倒像是社会派先驱),在现今只会同样消解为献给虚无的供物而已,我们的时代不再需要所谓的四大奇书了。确信的是,与我所得到的相比,让我宝贵的时间化为虚无的供物实是不值。//对本作有兴趣的读者建议直接上致敬作《哲学家的密室》
一部借助推理来反推理的推理小说。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一部讨论推理本体论的作品:在现实中被作家们读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推理故事究竟有何意义?掉书袋般写作风格带来“虚无”的繁华,侦探们虚无的推理,虚无的凶手,虚无的动机。不过作者最终还是落于推理小说的窠臼,虚构的故事没有彻底地拥抱虚无,没有迎来虚无的结局。尽管深刻,但不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