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做自己会被杀掉的。我很害怕,为了不被杀而杀掉了自己,大人称此为『成长』。我一直在成长,直到有一天岳父变成了猫。我慌张不已,想教会他如果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是活不下去的。但岳父并没有生活在人类社会。看着他我发现,我好像没有把(心底的)老鼠彻底杀死。原来我是生病了啊,因为(人类说的)生病才一直觉得活着这么痛苦是吗」「这不是病。这是你我的本质」 之前搜其他作品相近名字列表里偶然看到这本。没想到内容令人震撼到不行。 选择在当下出版算是顺应了经济下行好多人假装上班&广义下的心理病越来越多被摆上台面的社会现实。其实我们父母辈早就有这种现象了,只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比我们闭塞太多,太多事都被他们埋在心底藏一辈子硬挺过来、没让任何人知道。但这个回归自我的时机很有讲究:阿隆、你岳父可是有退休金的。。他不需要意义就有资本活下去,可你现在当老鼠让老婆孩子怎么办
居然是可以在书店读到的书。虽说变成动物有些夸张化,但更加轻微的“畸形”与这好像也没太多本质区别,为了适应“一般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把那些“生来是自己”但却不太大众的形象抹平。记得有说“人格障碍”的用药率比抑郁症这样定性为精神障碍的情况低,也许就是因为所谓异常的人格对于“患者”而言其实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某些需要根除的疾病。就这一点上我还是挺喜欢这部作品的表达的。
家猫和家鼠的形象很具体,不过,比起无害的性格/癖好它过于严重,但医生视角的缺失也使得它并不能接近病理上的认知障碍与非病理的神经多样性,因此我只能将之视为把自己的不同之处进行无奈又戏谑的夸张——虽然只展示了问题的情感层面,但能让人听到这一声呜咽也已足够。
看到你变成猫后,心里的老鼠又开始呼唤我,但在看似正常实则被他者化的人类这一受诸多社会性关系与责任束缚的身份与看似异化实为自我本质的“老鼠”间,仍然无法找到折中的调和,于是我只能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