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用太多了,译本总体优秀。十几处顶好的比喻牢牢捕住物象特征令人击节叹赏,可更多时候认为抓住一种反应/感受进行猜测/分析是在代替主角“解释”而非直观“呈现”,一厢情愿把“美”的标签磨成金粉变着法往人物身上粘;奔赴爱欲或有对情感的褒扬,但置于清显视角的叙述总不时闪现出作者本人的在场干涉,包庇其性化的权力意识和自私的欲望投射无疑是不稳重的做法(至少搅乱了意象的纯洁与轻盈),佛教轮回与法律思考等说理没能与抒情写意形成自然对接;长而散而平的后期发力既未裹入两对配角也未深入阶级后方拆解根源,悲剧便只能发展成幼稚并且自恋的青春伤痛文学;不过观察够细致,也的确是一种“后冬初春”景象的官能小说——沉默行走的残音被厚实的积雪所吸收,灵光却借由白暂的雪晶漫反射而出,空旷开阔的炫目伴随着死寂一般的压抑。
优雅即是犯禁,而且触犯了至高的禁律。清显对聪子的追求与迷失让人看到了在本我中对美的痴求,我们不能与纯粹的美同在,便要亵渎它,让这被亵的美与我的丑恶欲求相符。但人终究还是无法掌握这所谓的美,也要被这被亵的美吞噬…这可能便是在无法与聪子再次相见的痴狂而逝的清显的罪业吧
将古典美展现到极致的海啸,从中能窥见日本人纤细与充满张力之魂,现今我仍记得清显所提到的典故,当现实不能再按照心象所自由的描摹世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从女人或者生活中汲取情爱,一切的,一切的钥匙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就像金阁寺里面所提到的,“能改变世界的,只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