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中作的写法挺有意思,整本书可以看作基于数学模型进行的对推理小说构造的一种探讨,不过以我微薄的阅读量来看,基本上都是在做无甚意义的扯淡。顺便一提,女女关系性收束的太抽象了。
挺好玩的,双层文本空间。形式化体系免于崩溃途径1“当且仅当上层叙述者这么说”(case1)途径2“上层叙述者补足信息”(case2)途径3“为传递信息隐去真相”(case3、5)途径4“存在不唯一解”(case4)case1梅洛-弗兰克尔(ZF)公理系统,后期奎因问题(后记三重解1忽视;2超现实;3日常),case2费马最后一案,不完整逻辑。case3存在性证明。形式化解释免于崩溃途径3“为传递信息隐去真相”case4格兰迪级数S=1,0,1/2,收敛和麦卡托鲇case5录音机老梗
“推理→逻辑→数学”这个关系很容易建立,也是也是使两位主角(写推理小说的文学少女与擅长数学的数学少女)结缘的纽带。四个短篇的事件的设计各对应一个数学法则,在我看来扯得还是比较有理有据的。 第一章“连续统假设”,韩一次次根据陆的推理小说中的条件推理导出别的结论,最终指出她的推理小说中的这个逻辑系统根本不严密,这倒像是对“推理小说”这个存在本身提出质疑了。不过我确实认同,一般人很难综合考虑小说中的各种线索推理得到唯一的答案,顶多通过至关重要的一处线索或文学上的描写方式来猜测凶手。而看起来逻辑严丝合缝的标准答案,也只是因为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在一条路上顺下去了,有心的读者常常可以像侦探一样提出言之有据的反面立论。当然,就像本章结尾所说,推理小说并不需要像数学系统一样完美,且数学系统本身也是不完备的。主角的名字不能细想,细想就变味了。
可能是我看过的这几本里最正常的百合,第一篇主要讨论创作,之后三篇都有从现实审视谜题的感觉,作为最初在杂志上刊登的短篇,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十分惊人了,是国推独树一帜的佳作。问题是谜题、推理其实基本都毫无亮点,过于的说理导致故事本身剧情略显稀薄,并不如《麦卡托如是说》来的更自然,有点小可惜。
本格推理、数学科普、推理小说解构,居然能把这三样东西如此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展现给读者,实在是奇作。利用剧中剧带来的隔阂感,将谜题的真实感巧妙地控制住,其创意性和启发性让人收获颇丰。没想到国产推理小说还能有这样的水平,看来还是读太少了(bgm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