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把它当做轻文学,还是动人;但要是把它看做社会派作品,可能是篇幅原因,只强调“真相”显然浅薄了,当它正要带来类似《金色梦乡》的“绝望中的希望”时,作品收尾了。// 罪应如何罚,罪人能否从善,罪犯家人遭受的非难究竟该不该昭雪,受害者的苦如何被偿还,还有以怨报怨——这些都是争论已久的话题。本书带来了思考,带不了答案。
这本小说以少年犯罪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名叫渡边笃人的少年在失去家人后,为了复仇而采取恐怖行动的故事。通过渡边笃人的经历,作者揭示了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现实困境,以及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渡边笃人是一个典型的少年受害者,他在五岁时失去了父母,十五岁时又遭遇爆炸事故,导致妹妹实夕和祖母死亡。这些不幸让他变得愤怒和绝望,最终决定采取恐怖行动来报复加害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作者通过渡边笃人的视角展示了少年犯罪背后复杂的心理动机和现实困境。一方面,青少年往往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社会对青少年教育和关爱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此外,小说还描绘了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渡
如果松村凉哉老师想认真创作一本社会派悬疑,那么这本并不到位,但如果老师的初衷是直面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领域,那么有部分目标达成,并且是符合老师风格的。个人来说,我对本作相当失望,因为前半段的阅读中,我真的对它产生了相当的期待,然而它的整体框架尤其后半段内容,在我看来还是太薄弱太敷衍,甚至有些滑稽了。较之《东京残响》,本作的立足点的确更加严肃正式,在犯罪尤其少年犯罪中,被害者、加害人及其家庭所面对的社会影响,这是一个社会派中很中心的命题,也是真正复杂、敏感和沉重的区域,但根本的一点在于,既然是社会派作品,少年与“大人”、身边人、社会的关系与影响,无论单纯或是复杂与否,它所指向的问题都不应当一个“完美”解答就能搞定。松村凉哉老师试图让本作显得厚重,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用“全力”去发掘,“真相”只是个表象,解答只是玻璃积木,恐怖分子在哪里?答案又如何呢?
对加害者无论报复还是宽容都不能真正承载自己的苦难,真正要做的是跳出这种有限的结构,跳出不断制造苦难的社会层面的“声音”,无论这种声音朝向何方,都无法真正阻止苦难的发生,因此必须用“真相”去对抗“声音”……同样现实的爆炸也不可能真正推动社会变革,必须化作观念的炸弹在人心中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