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等全部重看过一遍之后再看的,但在翻译访谈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不太确定之处,所以就还是先看了。故事还是doremi的风格,除了和doremi没啥关系以外,没有什么不像doremi的地方。看的时候我经常会在莫名其妙的时间点想哭,我认为这一点就能证明本作在我心中作为一个情怀作品没什么问题。至于你说doremi里面解决小孩子的问题的那些方法套用到大人身上是否不太妥当,我只能说,大人的问题百分之九十是钱的问题,这些人看起来家里就是不缺钱的样子,所以当然没啥问题。
oped和bgm很让人怀念,但内容只能说是难评不明白东映是否弄清楚了本片的主要受众,如果是针对日本本土那些小时候看过tv的成年人,先不提原创的三位女主塑造就一般(医院部分的互动实在尴尬,大人故作坚强也没这么抽象的)她们“受小魔女精神鼓舞而在社会上努力工作”的话题也有种落差与抽离的违和感就像试图强行建立幻想与现实间生硬的联系,反而一下子从云端坠入凡尘,使人觉得破坏了回忆中单纯美好的印象,说实话多少有点蹩脚了
在骨感现实冲击下仍充斥着脉脉温情的故事氛围和将作为成人各种象征极度软化来削弱作为大人的酸臭味后勉强可以让人接受的人物相结合确实说得上是成人风味的Doremi栗山绿回,但低效的叙事和不甚有趣的演出使得故事包括几个小高潮在内都给人感觉太过寡淡,最后的收尾煽情升华环节要不是原作太强我怕是很难共鸣到,直接摆明面上的彩蛋和暗戳戳的情节致敬倒搞得挺不错,可以让人会心一笑//三主角同时象征原作日常回陷入烦恼的角色和热爱Doremi的观众,这点让人联想到同时是粉丝和英雄本身的超八大古,但超八有强回忆杀和原演员回归变身干架,而寻找魔女见习生你有啥?果然我还是更想看Doremi他们新的故事啊……
以七个小魔女为首,三女主的生活烦恼为起,又以此为尾,匀称的起承转合结构——这些是传统派监督佐藤順一那保守一面的显现。除此之外,作为情怀作,引用了一种圣地巡礼+原作互文的并行结构。综上,本作在“结构”方面处置得还算稳妥。而这种稳妥、或称“保守”的处置,却自然地引出了一个糟糕转折,也就是结尾的强行升华。“起承转合”结构,对“合”——戏剧高潮的执着,否决了贯彻全篇另一种结构-“互文”。它完成了一次跳跃,从“写实(本作)”跳往了“梦幻(原作)”。从而,在全篇互文结构——两部作品之间若即若离的关联中,所产生的新鲜韵味、或称意义——它将让位于一种“用于煽动观众情绪”的保守创作思路。也因此,被放置于旁观者位置——更容易站在间离的位置理智克制地看完全片,更容易着眼于互文部分的大多数观众,在结尾又被要求带入情绪、成为剧作的在场者。简言之,又是那种新世代下的保守策略。
也許是早已知道本片的形式,觀感比我預期的要好相當多,反過來說把情懷單獨拿出來做成片子的片確實也屈指可數,而且想到DOMREI小說版夭壽的風評,似乎還是不做續作的好?(哦不對他們好像真要做了b38)// 幾個來自不同背景、因為不同原因、在不同情境下喜歡上一個作品的人們,為了找尋摯愛的具象,踏出情懷旅程,這也會讓我想起過去數次與不同的友人們為了找尋作品中的那個瞬間而遠渡重洋的各種旅程,同好間的距離、關係拿捏得當,此部分的水準我認為是足夠的。遺憾的部分是主角間的矛盾衝突過於生硬,包餃子意圖太明顯,而三人各自的個人問題解決方式也無法說服人,似乎是想把原片中解決問題不依託魔法的精神提取出來做成雞湯,但強灌雞湯的說教感非常重,儘管這個雞湯也並非不那麼美味。不過我還是很欣賞本片的角色行為刻劃的,即使有幾分失真,也被結局稍稍打動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