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没有叙事权力,只有对叙事的选择权(阅读权利),那只是消费行为;当我们作为读者完成对叙事结构的二次消费后,剩下的唯有情绪;本作品给出了两个可能的解法:(1)接受叙事,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2)拒绝叙事并再生产除此之外,第一卷之后就变成一个无聊的恋爱剧本了,故事节奏偶有细腻,总体在细节上不必要的废笔太多,确实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作為某些事情的過來者(雖然是作為幾歲小孩/偶爾才具備意義的附屬物這類定位)真的很討厭本作釋出的某些傾向。知曉也不見得能改變,恰如無意識的行徑也足以成為傷害人的器皿,我覺得某節點後不願繼續有作為也是思緒的具現。有人多年後想得到救贖是他們的事,可人也有權利不跟自己在內的諸多東西和解吧?為什麼你們那麼執著把人糾正成符合一般人期望下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