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般,我记得在阿看的,那时候阿b生活区崛起,动画区视频播放逐渐下降,哲学类的南桐鬼畜被封了,快手土味视频和抖音擦边舞蹈胡说八道的科普视频陆续搬过来,老蒋lks智能路障这几个老是吹捧阿b如何如何,抖音快手不行,再过几年激励计划都砍没了,阿b连你的名字版权都守不住,我推的孩子因版权原因不能聊,改用the娱乐漫改代称
看完这个电影,我估计一个个吓得都不敢生了,我一直调侃我姐生个二胎,但是我姐跟我说过:“现在的小孩很自私,如果生个小的出来,大的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而且当下国内婚姻和生育环境包括养育小孩的成本情况相当严峻,这种电影题材放在当下,估计会受到不少抨击吧...
以小见大,从孩子奇思妙想的视角反思亲情与家庭的含义,是很不错的母题。遗憾的是展现方式过于重复,像是好几个片段连在一起,没有很好的耦合起来,前两次或许还能给人新奇的感觉,但是第三次开始就是种疲惫了。还是很喜欢这个片子的想象力,但是没有给这个奇幻的设定一个很好的解释,主角还是个小朋友,思考能力本身就很欠缺,就导致剧情没有一个推进的动力,全靠一种机械性的穿越。
不说这个电影拍的怎么样,脑洞多么大,我只是在感受影片中并不存在的那种美好,或许我的泪点很低,但并不妨碍我喜欢这种动画式的美好,这种与现实的反差,能够让现实的我放松,忘记烦恼去享受他们,看着影片里的你们,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也在你们之中有说有笑hahahahahaha
想传达的意义是好的,但莫名有种让人恐育的效果。讨论的问题非常现实,即父母与孩子如何相处,如何相互理解共同成长。通过回忆自己孩童时的缺点来包容现在的孩童,通过长大后自己为人父母的辛劳来感念曾经父母的辛劳。但现在的人看到这里大概会有一个终极的想法吧:“不生不就行了?”将问题的来源抹消就不必解决问题了,这一点不处理,会直接使这类家庭亲情片失去立足点。同时,本作的喜剧效果制造时有点强行。故事上也总是期望一个外部力量介入,小孩一离开父母就听得懂人话了,父母把小孩放一会儿他突然懂事了,这怎么支撑得起本片的主题呢?少许的几处演出算得上亮点,回忆的部分还可以一看,整体只能说不太行。
数度扶额,伪装的童真幻想(二手奇观贩卖)与架构上对成长高度机械化的提炼(犯错-幻想-奇观-领悟),没看到任何用心的能够相信的内容,更像是打着家族叙事幌子的偷懒创作。
尽管我对儿童的厌恶已经要到达顶点,但这仍然是我心中细田守最好的一部,本片不试图处理任何重要严肃的问题,而是在家庭这个细田守最得心应手的场所与概念中展开几个单元式的故事,抹平了他的缺点,同时让他的特长(室内多人场景,家族温情,画面细节调度,幻想空间)被放大,煽情点到为止,情节落入日常,华丽的幻想与温馨的现实互为补充;虽然仍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倾向,但由于格局选得合适,比起前几作没有那么多现实逻辑上的突兀感;这个房子的设计也是妙笔,在他惯用的横向移镜的基础上又多了纵向、倾斜的运动,有喧嚣也有宁静,并且和幻想世界接得很好,这是比起夏日大作战的进步;更短的时长更紧凑的结构也算是比起其他作品的优点。宫崎骏《人生》与本片有剧作上的相似,在我看来细田守在这方面做得甚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