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私人化的作品,无论输出自己的哲学观点也好还是塞入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也罢,显然整部作品都是若木民喜私人爱好和观念(以及对ACGN业界的吐槽)的产物。“说理”往往是“叙事”的破坏者,而本作为避免大段念经而做出的努力便是对画面的游戏,比如“螺丝钉=思考行为”这种符号化表现,以及将抽象的学理概念图像化以便于直观地理解,这种风格会让我想起新房昭之或者久米田康治。至于哲学内容本身,我作为一个对哲学不甚了解的读者就不妄下判断了,至少我是多多少少学到了一点东西的。
我曾对井上真伪《恋与禁忌》的评价也适用于本作:过分浅显以至于专业读者会感到尴尬,又过分生硬以至于非专业读者难以理解。不同之处在于井上的小说不讨论数理逻辑至少还是个推理故事,而若木的漫画离开哲学思考就什么都不剩了。我无意评价若木的哲学观,但仅仅把经典哲学问题毫无章法地掉一圈书袋实在不能称之为作品,至少也要拿出《苏菲的世界》这般诚意吧。
画面背景的设计很耐人寻味,然而人物动作很僵硬,同样总感觉台词设计有点生硬、有些无法充分展现作者的哲学观(可能本来就不可能用文字完全展现自己的思考吧)。最后一话不太喜欢,感觉稍缺前面单元回的启发性而多了份既视感。总体还是不错的,我接触哲学不多,作者画的能让我产生兴趣、产生思考就足够了。
强于预期,进行赞美。哲学的内容有点掉书袋的感觉,字多的几话尤其是,但当画内角色按照这个方式运动起来的时候,就变得有趣了。万子真可爱。或许接触哲学之中最大的感动并非“原来还能这样思考”,而是“我所想过的原来可以如此表达”,我读得很开心。
论述概念还得是shaft演出,对于对话节拍的把握也很独到,毕竟这类抽象说理类的作品比起知识本身的深度,怎么通过漫画语言表现得不无聊更重要。虽然开头几回脱离实例讨论会有明显感觉跳跃跟不上的时候,像从不接受以“我思故我在”确认自己的存在到接受cogito的说法,后期的自指又有些浅,但如果能跟着积极思考的话有几次思辨上揭示与转折豁然开朗还是非常震撼的
脑洞大开的一系列思维实验,有些过于自由了。对于未知的不安感促使人类能够不断思考下去,和本作结局一样,最终大概并不会有什么答案,但是产生了哲学这种结构化的学科,从而使人能够持续进行着无穷的探索,翻过无穷的山。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还是频繁出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桥段,果然漫画中的角色想弄清自己为什么是自己,不可避免地还是要问漫画作者自己甚至是编辑与读者究竟是怎么想的啊。(也有后期没活了摆烂的嫌疑)
很久之前看过然后又遗忘的作品,最近在论坛里重新看到又找回来看,惊觉这部短小的作品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一旦选择走向无限的未知,无论再不安也只有不断向上攀登
-若木:人是会思考的苇草balabala… -我:………… -若木:出自《思想录》balabala… -我:………… -若木:是帕斯卡尔说的哦balabala… -我:………… -若木:………… -我:………… -若木:难道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你好无聊哦
哲学有益。第一卷以哲学理论为主,存在,答案,二律背反,真理,绝对真实,全体真实,选民思想。第二卷开始联系模型演出变得丰富美少女upup,佛洛依德自恋,存粹理性恋爱,从众,环形监狱,奴隶道德。第三卷开始联系社会现象,手机,恋爱,进路,氛围法西斯,共同幻想。最后收尾呼应开头,指出哲学无法给出答案要不断攀登。值得注意的是,漫画中的哲学观点都相当常见,是不是哲学也形成了某种氛围法西斯呢?万子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