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前上高中那会儿看过一遍,那个时候看的还不是很完整,零零碎碎基本都看了,里面很多故事都翻拍成了影视剧,说实话,一本志怪小说能够有如此精彩故事,大功归于民间素材,经过整理,加工后出此名作。 《聊斋志异》里面有几篇是我及其喜欢的,譬如《崂山道士》《画皮》《聂小倩》,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篇名叫《阿菱》的志怪小说,很是好看,可惜没有翻拍成影视剧,我一直以为这是《聊斋志异》里面的,后面翻了好多遍都没找出来,最后考证后才发现这篇小说竟然出自《醉茶志怪》,而且里面大多都是没有译文,这本书篇幅较多,大多是些短篇小说,偶尔有几篇长文,可惜的是几乎都是文言文形式而不是白话,奈何小可文化有限只能读懂个大概意思。w
1.文风复古,艰涩真的可以使作品减色的。当然文言的好处是篇幅精简,可以多塞篇目,但比之一篇不落的包罗,从五百篇里选最好的五十篇然后扩写,再好好雕琢一番难道不香吗,至少我觉得目前的五百篇并不都有收编的必要,而且艺术是筛出来的,民间文学中更是如此。(如果您说蒲老已经筛过了那我只好闭嘴)2.看见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那么爱看bg/bl/gl/动物/植物/非生物的涩涩以及异鬼/邪祟/怪病/怪医/夺魂/掘墓的故事我就放心了。3.多好的短篇黄油素材啊,氛围上,角色上,对话上,起承转合上,简直就是现成的模板,为什么没人用呢,中国人又又又超前500年了。有谁用聊斋做黄油我第一个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