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行本编排让人初看不以为意,开篇系列同名作、银玫瑰、小鸟之巢三个中篇中虽都有触动人心的场景或台词,但多见或突兀或断裂的感情描写和叙事,且都多少有些虎头蛇尾,一些场景的隐晦表述和诗体心理描写也增大了些阅读难度。初次受震动是史密斯日记,再加上同期短篇都算能做到工整,自然产生早期萩尾驾驭中长篇较弱的印象。而现实中三四年后画的中篇艾蒂丝及作为其序幕的完美将系列线索串起来的蓝普顿确实是画出了超时代的好,功力进步不小。小鸟之巢和风与木有异有同,同在出场同学都挺模板,就是不知是从同时代(不知有无)的学园少年爱耽美小说里扒的还是大泉沙龙本身意淫生产出来的,异在对各种禁断的感情还是回避克制了些,有意同化书中各情感为日语语境的“爱情”。先入为主来看,萩尾后记对其母拘谨态度确实能看出相处模式问题,这种被压制也许就是她能刻画“少年”的永恒、自由及其不可能性关系如此之好的原因
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遇上,又会再你不曾设想的时后发现了追逐之人的痕迹。有着一种奇妙的命定和浪漫感。表现方式比较文艺,有种看那个年头的装帧感。但也因此漫无目的的铺垫和装饰也很多,剧情的模式也比较戏剧性。不是论塑造和深化而是用一个又一个重大转折去写。单论节奏和剧情体感上谈不上多喜欢。
是锚具也是浮标,是寻根也是流浪,是恒常也是无常。一块块琥珀般的时空碎片复沓连绵,消逝时却如鲁博特之泪断线,刹那间齑粉满地,转瞬飘散风中,只留给一代代过客亦真亦幻的记忆。
萩尾望都不愧是科幻爱好者,到了中后卷数,这个故事居然有了某种黄金时代SF的气质,用一个永生者(在这里是吸血鬼,在阿西莫夫那里便是机器人)来反证铭刻无数个体生命轨迹的庞大历史。但是诡异之处,或者说美少年美少女漫画中都可能有的一个陷阱在于,角色被极端地审美化客体化,这种审美化让他们丧失了作为角色的鲜活(啊我触不可及又永远美丽的美少年)。想想还是更喜欢第一卷,少年无法长大、无法成人、一生都注定要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