カレン 说: 然而是动画先偏执对主角们学历做文章,然后才有观众对学历的注意。花田用笔下复数角色不停地强调上学和搞乐队的势不两立,哪怕是对穿着校服的486也要刻意补充一句她拿不了高中文凭,怎么还要怪观众揪着学历不放呢...
你认为学历是花田不停强调上学和乐队的势不两立为动画搞得噱头,所以观众逮着学历的漏洞不放也是理所当然,这个逻辑固然也能够成立。
但我认为这个动画本来就已经带有非常理想主义色彩的冲劲了,这也是动画这个载体对过程进行美化而带来的结果。如果让主角团学历乐队两把抓还成功了那未免有点理想主义过头了,那么在这么一个整体偏向现实题材的故事中为了中和这种过剩的理想主义势必会让主角团失去一些东西来让整体相对来说变得更加合理,更符合现实,也让她们因为同样在现实都有了不如意和不可抗力的事情而聚集在一起。
在此叠甲,只是相对来说。
而学历和乐队也只是现实和理想的映射,动画很多篇章都在暗示和明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这也是你理解的上学和搞乐队势不两立的根本原因。况且她们之中subaru就算是不玩乐队当演员演艺学校也不会给高中文凭,无论哪条路学历至少对她来说是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的,况且还有rupa这种父母双亡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人。
至于为什么你会用到势不两立这个词可能是觉得像KON一样学生时代社团大家一起玩玩音乐一起学习,学习和乐队两手抓的例子又不是没有,凭什么非要写这种逼着人二选一的冲突。
拿KON,邦和滚举例,他们全是学生,但作品里几乎没有或是只有一小部分笔墨去描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学习成绩怎么样,你看这些番难道有主动去关注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历如何吗,没有吧,因为是少女乐队番为主,那观众也只是看着大家玩音乐嘻嘻哈哈的日常而已,
学习在这样的番剧里站的比重真的很重要吗?
GBC同样作为一个少女乐队番的大框架,只是加入并强调了学历(
稳定的将来)和乐队(
没有变数的未来)这样略带现实的冲突和探讨,就以至于让一些观众的关注点完全偏离了少女乐队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本身而转移到了学历上吗。至于为什么不像KON和滚邦一样音乐学习两手抓(
况且比起说学业乐队两手抓,这几个番对学习本身几乎没有描写,顶多算是把舞台选在了学院),一方面是这么做之后作品整体的基调和氛围会截然不同。二是作为一个类似于北漂追梦题材的偏现实向作品,试想一下所有人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庇护下成长,不去制造这样的冲突,不去人为的去掉这些保护把舞台从学校搬到社会,那基本上就局限在校园大家认识的人一起搞乐队,也不会发展成现在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在一起一边在生活上抱团取暖一边以音乐为理想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节。
那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自然就是让她们脱离这层庇护,直接把所有人一脚踹进社会里,花田也确实图方便直接在剧情里各种理由收走了他们的学历,但至少这样大致的舞台就已经搭好了,
离开了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庇护这么一个主题的故事才能得以继续进行。当然动画对于这种追梦生活有着美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我的观点依旧是
学历和乐队只是对应着现实与理想,是一种映射和象征。这种冲突你换其他的主题也大差不差,所以根本问题并不是出在学历这个表面的东西上。
假设同样也是搞自己理想的事情,主角是一个有着高薪稳定工作的上班族,但是个人时间非常少生活全被工作占据,他的理想是搞音乐也好绘画也好摄影也好,最后他为了能够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辞去了稳定高薪的工作转而找了一个工资和生活水平比起之前低很多但时间更多能够开始把时间拿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例子我瞎编的。当然身份不同注定无法完全拿来和动画中的例子相提并论,但是本质上的发生的问题还是大差不差的。
让我们又说回来,至于为什么动画里面明明有两个成年人了为什么不直接组全成年人的班子,还一定要写几个学生来做文章。
第一点,很直白的说,辍学这个事情能引起争议,在剧情上能有话题度,也是有现实中音乐人的实例的。
第二点,在乐队番,音乐番中这个题材的作品中,高中年龄段的少女角色可以算是二次元的市场的商业需求下的选择,要卖人设挣钱,如果我没记错邦里面那么多个团最大的也就大一。
第三点,与学历和乐队同样,未成年与成年人的思想冲突也是剧情编排中的一环。学生时代是最有冲劲最有可塑造性的时期,面对事物也更偏向理想主义,成年人通过各种经历面对事物更加理性和现实,但与之相对可塑性和冲劲都不如学生时代的人,这两种身份分别对应nina和mmk,冲突也十分明显,多少是有点幻视卫宫士郎和红A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和社会这两个不同的舞台的基调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既然剧情的舞台从一开始就设定在社会,在动画中采用偏现实向的题材。作为学生身份的角色那自然要提前让她们提前步入社会,至于方法,写点理由让她们不再是学生,作为暗线穿插在主线剧情中,这样既满足了我前面说的几点,也满足了舞台展开的基本条件,
有着家庭学校的天然保护谈何现实。
你可以批评动画中部分冲突的处理有逻辑问题,矛盾全靠吼,或者是有些地方戏剧化表现用力过猛,或者是3D制作不合口味。但至于学历,几乎可以说是把几个学生提前推向社会的必要条件,也同时作为稳定道路的映射,与乐队这个不稳定道路的对立可以说一直埋在整篇作品之中,况且问题
根本不在学历本身。
还是那句话,玩学历厨的梗大家也就图一乐,一本正经揪着纸片人学历不放多少是有些荒诞。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对这方面的处理手法,我们不一口咬定只能有辍学这么一个结果,但是结合人物背景舞台设定这个发展方向也几乎是必然的。
要么全员成年人以社会为舞台不要出现高中生,要么全员高中生在学校这个舞台玩乐队不要有成年人,而这个作品的舞台既在社会又有未成年主角。那可不可以一边玩乐队玩好了一边也把大学考上了,可以,但这在动画本就美化这些过程的情况下显得更加理想化更加不现实。到时候换来的又是另一批人的不满罢了,从个人角度寒窗苦读一年冲刺大学还能在闲暇时间把乐队搞出头了这种事情才更会被吐槽吧。
那可不可以其他队员先玩音乐你先考大学,每天抽一点时间玩玩考完了再说,那也可以啊,但tomo和rupa的设定从一开始就是冲着职业化去的,假设你每天练2小时,其他人每天5、6个小时。队员会不会给到足够的耐心呢,要么干脆tomo和rupa一开始就不会加入了,因为利益不一致。到时候还有没有nina的份,这乐队还玩不玩的了都是未知数了。大家都是说话讲逻辑的人,只能说个人解读不同,求同存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