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龍有悔 说: 可他这个“转变”明显很生硬啊,艾伦从以前到现在一直都这鸟样根本没变,变得只是观众的视角。所以与其说转变倒不如说是视角的切换。就像两边国家对艾尔迪亚人截然不同的历史描述一样,其实两边都是对的,但都只对一...
巨人的叙事,具体些就是巨人的主题“EMA三人组的成长”,甚至不单单是EMA三人组,几乎所有 有人物成长弧线 的角色,都有一股浓浓的 超人哲学 贯穿始终,所有人的成长都必定是通过对“父亲”的超越,来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父母之于艾伦、艾伦之于三笠、埃尔文和艾伦之于阿明。其他配角也是如此:马克和艾伦之于让、父母和贾利亚德两兄弟之于莱纳、父亲和王政之于埃尔文、肯尼之于利维、父亲和库瓦之于吉克、父亲之于希斯特利亚。
但,如果仅仅是这套“超越父亲”的模板,也不至于到了最后读者会感到最后很“生硬”,甚至是OOC,是因为谏山没有完全按照这套模板来描写人物的成长。如果是按照这套来写,主角1,通过“试炼”,从原境界B,到达了境界A,这样读者就能明确感受到角色的人物成长弧度,但谏山笔下的很多角色并非如此,他经常是这样写的,主角1,通过“试炼”,从原境界B,到达了境界A,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主角1从境界A又逐步退到境界B的趋势,从而主角1在境界A和B之间游离,让读者没法清晰的感受到角色的成长。
在巨人的角色中,大众普遍认为的塑造得很好的角色,都是符合第一套模板,而觉得生硬,甚至OOC的,全是第二套模板。这是一种非常拧巴的状态,而这种拧巴是非常反 常人常年阅读,而积累出的习惯的,就拿上述的巨人角色举例:
埃尔文通过父亲之死和推翻王政,最终在完美比赛中到达了角色的“至高境界”;
利维在外传中经历了同伴的死获得第一次成长,旁观者时通过肯尼之死解开心结得到了第二次成长,在白夜中选择阿明而失去埃尔文获得第三次成长,最终在斩杀吉克,帮助三笠斩杀艾伦,到达了角色的“至高境界”;
吉克则是举报父母、继承兽巨、以及在路中和父亲的和解,完成了从 活着没有意义 -> 存在即是美好 的转变,到达了角色的“至高境界”;
以上三个角色都是大众的口碑最好的几个角色之一,都是遵循了不断通过“试炼”,接连从境界B到达了境界A、境界S,甚至是SS,且没有摇摆不定的往后退,同理你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判断其他口碑好的角色,全部符合这套模板。
再看看口碑极差的EMA三人组,先说说相对简单点的三笠:三笠是EMA中最早通过“试炼”的人,即小时候的人贩子事件,参透了世界的真相,及:世界是美好又残酷的。从这之后艾伦就扮演了三笠“父亲”的角色,而第二次“试炼”中,艾伦之“死”,导致三笠不得不“超越父亲”,伴随着“如果我也死了,那就连记住你也做不到了”这个信念要坚强的活下去。
如果就这样,那么三笠也是符合第一套模板的,但就因为艾伦又“死而复生”,导致了三笠从本应到达的境界A逐步滑落回了境界B,之后一直在B和A之间的游离状态,而这个状态,一直到138话斩杀艾伦,才真正的到达了境界A。但正是因为在这一百多话的内容,三笠没有做到任何“超越”,观众自然就捕捉不到她的人物成长弧线了。
写太多了..阿明同理,我直接说艾伦,表面看上去“弑母杀父”是艾伦的第一次“超越父亲”,但不是,艾伦真正的第一次“试炼”,是在雷斯家的地下室,通过杀死“过去的自己”,及那个“以为自己是特别的人,别人为了自己而死都是无可奈何的自己”,获得了第一次成长,虽然他当时是直接崩溃了,露出了最懦弱也最真实的自己,但还是很快接受了这样的自己,吸收莱纳的脊髓液获取硬质化的能力救了同伴,并在城墙上对抗罗德时真正的“通过了试炼”,完全到达了新的境界。
但是就和三笠当时的情况一样,如果一切停留在这,艾伦也是符合第一套模板的,但问题是,当艾伦在授勋仪式上接收到了来自未来的完全获取始祖之力的“大艾伦”传输的未来记忆,而这些记忆再次打破了艾伦心理防线(但这次并没有直接崩溃,而是懵逼更多),使得好不容易到达的境界产生了动摇,且随着时间推移,无论艾伦是选择相信同伴,还是相信自己,当未来的记忆一一应验后,最终在见到中东小孩时彻底崩溃(如果说雷斯家地下室前的艾伦是境界B,对抗雷斯时成长的艾伦是境界A,那在地下室、面对中东小孩和139话路里被阿明破防的艾伦就是境界C甚至D,艾伦的成长弧度差不多是:B(雷斯地下室前) -> C(地下室破防) -> A(城墙上对抗雷斯 到 授勋前) -> AB摇摆(授勋后的三年内) -> C甚至D(岛外调查之后,直到结局)),且没有再恢复过来。
这样的人物成长是反少年漫的,反常规叙事的,甚至更大众的文娱作品里都是不常见的。而巨人的角色中,90话之后(也就是马莱篇之后)的很多角色的成长,谏山都是采用了第二套模板,所以就导致了读者在用常规阅读模式来理解时,角色的成长方向实际已经偏离了读者的预测,最终导致了读者会认为“转变生硬”,甚至是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