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绪论
2004年12月,东京创元社出版了一部名为《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的青春推理小说。此时作者的另一部青春推理小说”古典部系列“的第三部,则完全没有继续出版的希望。所以,为了那些喜欢古典部系列的读者,作者打算再为他们撰写一部作品。
然而,在后续这个系列的不断产出中,作者对于其中谜题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刻画却都与古典部系列产生了对比鲜明的强烈反差。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既存在有互通之处,又是相互对立的程度。
而这一切,则又都源自于作者·米泽穗信的创作理念使然……
1.小市民与名侦探——于境界线上的探索
彼时,也就是2004年的时候,因为没有办法继续连载古典部系列,再加上东京创元社出版的《再见,妖精》销量不错,所以米泽便向编辑提议要再写一部青春推理作品,最后的成品也就是作为小市民系列的开篇之作《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
在最开始,米泽穗信便决定要在推理的趣味上下功夫,将主角设定为了名侦探的定位。又因为考虑到这个设定会与校园背景产生一定的冲突。于是,米泽又将其改为“前名侦探”。
其实就目前来看,这份设定其实并不会真的与校园背景起冲突。毕竟虚构作品天然自带一层虚构属性。如果不是过度追求现实因素,那么其实“名侦探+校园”的提日常推理作品,是可以用一种比较取巧的方式进行构造的。
那就是,按照角色的设定,对于整个校园背景或者背景下会出现的各种案件进行方向性的构建。
比方说,塑造一个“名侦探”可以存在的虚构校园背景;再比如说,在校园里发生的具有一定恶劣性质或者谜题属性过重的事件。在这方面,青崎有吾、纸城境介等人可谓之是经验十足。
只不过对于米泽穗信而言,这并非是他创作的“锚点”所在。他笔下的青春,是一个小的封闭的在触手可及之处也只能在触手可及出的微小世界,而在这里洋溢着的,则多半是令人无言的苦涩风味。
所以,即便是有着各种轻佻心理活动的男主小鸠,也在开篇之处,就直言自己放弃了“名侦探”的身份,转头想要成为“小市民”。
实际上,此点无需多言。校园里不会需要名侦探。那些苦涩的青春,不需要名侦探也能成立。但是再怎样的名侦探,都会度过自己的青春时期。
——在校园里,无论如何,小鸠都只是“装作名侦探的家伙”罢了。但是毫无疑问,他依旧是“名侦探”的定位。身处事件之中,不断破案才是小鸠的“能力定位”。
而本作双主角的角色设定则又必然会形成一个在推理作品中常见的角色分工情况。
所以读者可以在本作中看到的便是,作为“前·安乐椅侦探”的小鸠与作为“前·硬汉派侦探”的小佐内搭档,共同解决一系列在校园内遇到的日常之谜的故事。
老实说,虽然米泽认为春季算是系列推理浓度最高的一部。但就个人而言,春季作为开篇一作,推理的质量比之后续几本其实多少是有点不够看的。个人比较中意的部分除了第二篇的《For your eyes only》外,便是最后作为收束的《狐狼之心》这一部分。
然而由于上述篇目,动画要么是没做,要么是没做好,所以在此笔者也不多作展开。
作为短篇连作中收束前几篇里各种伏笔揭露主线的压轴故事,米泽穗信在此处选择借由男主小鸠与其好友健吾的交谈中,将二人狐狸与狼的身份意象抛出,成功地将作品角色的塑造以一种真相揭露时的反转模式甩在了读者面前,也顺遂地接入了本系列作为青春推理的另一个部分——那就是米泽最为擅长的青春苦涩表达之上。
不同于古典部系列中的节能主义,小市民系列中的二人会一直将成为小市民作为目标挂在口边,完全是因为这对他们而言并非是信条,而是一种过于高态度的自傲而已。
可能会有部分读者和观众在《春季》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虽然男女主的行为从结果上来说是“惩罚了作恶的不良少年”,虽然他们两人有明确的推理与行动分别。但实际上,米泽穗信本系列中采取的主角刻画——是“双侦探”的模式。
也就是说,男女主都是侦探位角色,都具有探明真相,影响案件走向的权能。只不过大部分状态下,男主是担任坐下来思考并担任最终解明全貌的那一方;而女主则是会用自己的高行动力去调查,甚至会主动成为自己布局的一环的硬汉派侦探。
这两人本身被米泽赋予的内涵,其实是与古典部系列中主角团完全不一样的底色。
在古典部系列里,折木等人确实也会遇到各种事端,解决各种谜题,乃至涉及到不少比较黑暗的真相,但是他们并非会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去肆意妄为,甚至去伤害他人。
他们也会在各种事件中,理解自己的极限,知晓自己的无力。
然而,在小市民系列中的二人,男主小鸠会出于单纯的好奇去主动扮演侦探角色,女主小佐内则会因为自身的恐惧而去实施令人瞠目结舌的报复行为。二人一直在各种理由,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纵使理由听上去,这两人的动机还算是在理解范围之内,并不算彻底的恶者思维。但二人的行为确确实实伤害到了身边的人。当然,这样的行为自然也会反噬到他们自身,这也就是夏季的故事了。
2.小市民与演绎者——于知晓过后的否定
出版于2006年的《夏季限定热带水果圣代事件》,一直是个人在整部系列里最中意的作品之一。
因为在笔者看来,正是这一部分的内容,才终于将小市民系列自身的魅力全然绽放,并与古典部系列划开了明确的界限。
故事讲述了在暑假里拉着小鸠光顾市内各种甜品店的小佐内,遭遇了意料之外的绑架事件。
小鸠于是投身其中,却在最后,推理出了令人咂舌的真相。这一部分也是笔者认为动画总算有点意思的篇目。
在本作中,米泽以锋利的事实点明了,男女主二人不仅是有着超然的才能,更是肆意使用自己的才能,以此为刀刃伤害周遭的存在——纵然知晓自己的“罪过”,理解自己不应该继续这样下去,但是被过去追逐的自己却依然还是选择了明知不行的解法。所以在最后,小佐内和小鸠二人互相指出了对方的“虚伪”和“谎言”。
米泽惯有的青春苦涩随着真相揭露的推理也在剧情的最后爆发开来——
对于笔者而言,本作末尾的那一段诚然是余味深刻。在推理上,前文的各种伏线灵活地收束将绵长的推理的导向了一个令人咂舌的地方。而在剧情上,最后二人之间的“争吵”对于故事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招很巧妙的情绪拳,借由角色之口点明了男女主作为小市民宣言的虚伪所在,又将主角之间扭曲的自我认识展现了出来,实在是很有张力。
而在动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还顺接了春季开头的男主梦境描述。在动画观众面前同时见识到男女主二人的“恶者”行为的表现,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对味设计。
只不过动画方面,笔者最为认可的其实也就是最后两集的收束。
诚然,动画通过一些细节上的改编,将春夏两个故事之间的一些伏笔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前期主线伏笔遍布并在最后形成大收束的完整故事,但是在动画的演出层面实在难说精致。
必须要先声明的一点是,小市民的动画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相当忠于原作的那一类。部分看似意识流的情节,本质上是神户守的演出思路叙述原作情节而带来的呈现。
笔者先从推理部分说起,实质上,所有的推理桥段是有演出规划的,甚至这个规划算不上坏——但是跟小市民系列的推理一融合,就风味很怪。
制作组确实是在用演出包装推理的文戏处理——然而,这一部分的演出是依靠“角色与风景的不断切换”来形成的。这种方式确实可能做出电影感的《小市民系列》,但是这个思路契合做《小市民系列》则有点不可能。
众所周知,推理类作品的文戏处理其实是需要一点演出思路的。因为伴随着谜题呈现所必然带来的推理桥段,是需要制作组怎么都绕不开的文戏部分。
在这里,比较标准的解法是《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以人物推理桥段为主轴,依靠适当的分镜、切回忆来帮助观众理解侦探的推理内容。《药屋少女》部分的推理呈现也偏向于此。
而比较难以接受的则是《虚构推理》的处理,充分暴露了文戏过长而演出不足所带来的沉闷感。
而《冰菓》和《不死少女》则是推理演出的相当出彩的答案。依靠各种风格化的演出手法,将原本枯燥且大量的推理文戏化作了相当有趣的内容,从而实现了优秀的改编路径。
然而,《小市民系列》的问题则是“有经费,有演出,有想法,但因为风格跟原作内容的不匹配,从而导致了自暴其短的负面效果”。也就是常说的,1+1小于2的呈现。
其实笔者一定程度上理解动画将原作部分的心理描写删改掉的做法。因为米泽自己也有表达过,在秋季的写作中,他意识到了小佐内作为硬汉派的视角其实是可以不描绘,而是通过行动来表达。
也因而形成了小佐内在整个系列中,是一个始终通过旁观者视角描述的角色形象,有一丝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趣味性塑造。
从同样的逻辑来推导,制作组之所以隐去男主的心理呈现,也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视作为了契合演出手法和表达,让他和小佐内对于观众而言,同样是需要用行为来理解的角色。只不过,就最后成效而言,难说成功。
毕竟小市民系列其实算不上什么青春文艺片,虽然之前有说这个系列会涉及到青春伤痛的表达,但是用在这里实在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别扭感,或者说有点本末倒置了。
而且以不断切换环境而形成的演出手法并没有给推理桥段以恰当的信息展现,反而因为缔造出了不伦不类的“意识流质感”,平添了一层理解门槛。
直到第一季的最后两集,由神户守坐镇才向观众呈现了这一手法在推理演出层面的上限。要知道,动画与电影一定是存在有分野之处的。电影电视剧中,演员可以通过自己的演技去演绎角色,能做到在同一场景内连续几十分钟的文戏而不腻。但在动画里,看着两个角色在同一场景内,只靠不断切换分镜,连续说五分钟话就已经是足够破坏观感了。
可以说,这种手法肯定有适合发挥的空间,但是在小市民系列的改编过程中却没能有很好的适配,属于是原作与演出手法一直在互相拖累彼此了。
只不过对于接下来的秋冬两作,笔者反而觉得动画化的呈现会比第一期稍微好一点
毕竟,到了这两本的故事里,这一套的演出手法就可能会跟故事产生化学反应了。
3.小市民与才能者——于青春苦涩的彼岸
出版于2009年的《秋季限定》是整个系列故事表达与推理方面,交融地最为恰到好处的一作。以小鸠与新角色瓜野的视角交互构成了长达一年的上下两本的故事。
在这本中,米泽将故事转向了校园外的内容,并且主线的犯罪内容更为恶劣。在不良团体作恶、蓄意绑架之后登场的,便是以整个城市为舞台的连环纵火一案。
在这个故事中,男主小鸠和女主小佐内,以各自的方式与其他异性保持交往关系。但是想也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盛大而残酷的小丑秀。
其实如果撇开玩梗的态度,以更为纯粹的视角看待的话,笔者会把本作跟古典部系列中的《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进行比较。同样是第三作,类似的谜题设计手法,以及相似但完全不同才能者与无能者的对比。
只不过,米泽在这部作品中的表达更为尖锐,戏剧性也更强。在强烈的对比下,于才能者而言,庸者的困顿与思考都不过像是一种无趣的笑话,甚至只是自以为是的傲慢与献丑。
某人在自以为的舞台中心,浑然不知地扮演了一整部的丑角。
而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了有着鲜明的对比和相当篇幅的铺垫,米泽才终于将男女主的形象与自我的思考坐实在了读者面前。
因为在夏季的末尾,二人的故事其实依旧是限定在了他们周围的箱庭之中。无论对于读者还是角色自身而言,他们确实无法再在自我的反思之中寻获答案。
而秋季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向读者展现了第三者眼中的二人,以及让男女主彻底经过长线的反思从而达成和解,也确实没有人来击碎他们心中的骄傲。到最后,绕了很长的一圈,这两人总算互相找回了彼此。
在这个关系性的塑造上,米泽还是很有水准的。当然,一些非常尖锐的恶趣味也是足见其恶趣味所在。
而至于系列收尾的《冬季限定》,则其实确实是系列内推理浓度比较低的一本,同时也算是系列故事的开始与落幕。
本作讲述成为高三学生的小鸠在路上遭遇肇事逃逸后,在医院里回忆自己与小佐内相遇时的一起奇妙的肇事逃逸案。另一边,小佐内给小鸠留下了“绝不宽恕犯人”的留言。于是曾经立下小市民宣言的二人,在回忆与现在的交织之中,以各自的方式解决这一系列最后的事件。
本作算是正式补完了男女主的过往,案件设计其实还是米泽一贯的质量,一定数量的伏笔回收还是在狼小姐的复仇布局之上。对于系列粉丝而言,本作收束了二人的关系性,并且让故事顺遂地有了未来的留白。
其实在访谈中,米泽也表示这个系列有着作为青春小说的一面,但是有关主角自我认知的故事其实早在秋季就完结了——因而,冬季的故事对于二者而言,其实更接近于青春的告别。同时,米泽认为在冬季的完结卷中,若故事既是终章又是序章,那或许会很有趣。
就结果而言,这个系列的收尾质量还是OK的。二人的故事其实已经临近尾声,无论是自傲还是后悔的青春,都是即将成为过往的时光,曾经的狼与羊都要迈向新的故事之中了。
其实笔者对小市民系列算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在米泽穗信的作品集群中,个人最中意的推理部分出现在《折断的龙骨》之中,最喜欢的青春忧愁一作则是《瓶颈》,而最喜欢的短篇集则是《羔羊的盛宴》。
只不过,作为系列作品而言,小市民系列确实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特色表达。在狼与狐狸那溢满了甜品与谎言的青春故事,确实有着余味深长的落幕。
或许,在此刻,二人身旁已经有着灰暗之外的青春色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