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化物语》漫画版 22卷特装版
试阅如下:
①
大暮先生
历经五年的周刊连载,您真的辛苦了。同时也衷心感谢您。这部甚至可以说超越分身、已然成为我自身一部分的代表作《化物语》,竟能由我在成为作家前就爱不释手的大暮维人老师执笔漫画化,至今仍感觉像做梦一般。虽然名义上是监修,但每周都能拜读原稿的我,或许才是全世界最期待这份稿件的人吧。回想当年立志成为小说家却始终怀抱漫画梦想的日子里,我曾暗自祈求"若能献出自己(那点称不上才华的)文才之99%,不知能否换得大暮老师漫画才能的1%呢",但正因为当年这个愿望未能实现,才成就了本次企划,想到此处不禁要感谢上苍。好险啊。毕竟那是十五年前的往事了,当时究竟怀着几分认真已无从考证,不过小说《化物语》确实致力于发挥铅字特有的表现力,甚至将【无法视觉化】作为宣传标语。虽然这个口号后来随着VOFAN老师惊艳的装帧设计与动画《化物语》的精妙呈现,彻底沦为过时的标语,现在想来颇觉羞赧,但面对漫画化时,我又萌生了别样的执着。这既是作为小说家的坚持,亦是源于漫画爱好者情结的执着。想必《周刊少年Magazine》编辑部正是认真对待了我这种近乎原作者无谓纠结的心态,才促成了向大暮老师邀约的机缘吧。当然当听到这个提议时,我西尾维新可是毫不犹豫地立即答应的,仿佛从未有过任何纠结。这五年来,持续追更漫画版《化物语》的过程,也为我继续创作大量新作小说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创作动力。虽然此刻连载刚完结就问这种问题或许不太妥当,但我最想请教的是:经历《化物语》的漫画创作后,老师接下来有怎样的创作计划呢?若有新浮现的创作愿景,还请在允许范围内赐教。
西尾维新 敬上
②
西尾先生
感谢您的来信。不知何时已渐入春意的当下时节,您过得可好?将这部早已被狂热追随者奉为全体粉丝共有作品的小说漫画化的过程,每周都持续承受着高强度压力。这五年间没有一周敢松懈,对我而言既是作为漫画家的成长阶梯,也是痛并快乐着的时光。如今终于临近最终回的关口。这次能受托绘制这部被您誉为「甚至超越分身而堪称我自身代名词的代表作」,真的感激不尽。除了"荣幸"二字,我实在想不出其他词汇。虽已倾尽全力,但不知是否能为西尾先生您、以及《化物语》这部作品和粉丝们做出些许贡献呢。关于您问及的下一部作品计划——其实在连载结束半年前起,我就开始刻意提高画面信息密度,并将故事稍作压缩处理。这是为了让长期陪伴的读者获得"读完了"的满足感。不过这种工作强度对包括助手团队在内的所有人都过于严苛,导致精神上毫无余裕,目前对下一部作品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回想五年前接到《化物语》连载邀约时,正值我结束前作连载的时期。那时茫然若失的我,仿佛听见西尾先生浓墨重彩的文字如钟声般在脑海中回响,激荡出无限灵感——这种体验对创作者而言真是无上喜悦。实际开始连载后,这份灵感涟漪持续扩大共鸣,最终甚至突破《化物语》框架,将《伤》《猫》《终物语》等篇章内容也编织进来。对于您宽容接纳这般任性之举,我唯有深深感激。由于漫画载体限制、页数制约、少年杂志的娱乐性需求与规范要求,不得不对西尾先生精心构筑的设定进行部分调整,这过程充满纠结。想必在您与粉丝心中,定有许多"这里不对吧"的异议吧。尤其是让羽川几乎全程出场,使其成长故事俨然成为"羽物语"这点,即便在羽川推之间——不,正因是羽川推才会引发争议吧。若蒙您海涵——斗胆请想象,这或许如同洛夫克拉夫特主导下众多作家共同构筑的克苏鲁神话体系般,权当我是即将由追随者们编织的"化物语神话体系"中最初的信徒之一吧。此刻撰写回信时已临近神原篇的连载尾声,虽这几年间有过若干构想,但对下一部作品仍完全空白,只想先为最终回倾注全力。若您允许我也提个问题...说实话其他杂志的事我实在不好意思问——您每周究竟是怎么构思出那些剧情的?脑袋不会爆炸简直不可思议,您平时到底吃些什么啊?
大暮维人 敬上
③
大暮先生
非常感谢!我是一边啃着大量美式热狗一边写下这些的。在将故事系列中、特别是作为超越人类智慧的怪异所描写的姬丝秀忒•雅赛劳拉莉昂•刃下心,转变为与主人公心意相通的搭档『忍野忍』时,我可是狂吃了不少最爱的甜甜圈呢。另外,虽然阿良良木君和战场原小姐嘴上总说着各种理由,但至今还没去北海道吃螃蟹,说不定是因为我觉得螃蟹吃起来太麻烦的缘故吧。正因如此,可以说最初的怪异(对我而言)正是象征着难以理解之物的螃蟹。仔细想来,蜗牛和蛇也是如此,似乎总把难以下咽的东西妖怪化……那边的故事在漫画版《化物语》的激发下努力创作着,能听到您这么说真是开心。故事系列始于『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喜欢的东西』这种态度,但将其付诸文字后才发现这立场比自觉中更加任性,不过这种姿态如今已贯彻于所有创作活动中了。所以重申一次,能每周看到自己钟爱的小说与角色被倾注热爱的画力所展现,这五年实在是幸福至极。关于羽川翼,她既是《伤物语》中突破故事框架大放异彩的女主角,也是当初本不该存在却成为《猫物语》之后创作动力的存在,因此漫画版《化物语》能将她的篇章拓展到如此程度——若允许我这么说的话——简直与原著精神完美契合。羽川小姐本人也会欣喜吧。再次致以深切谢意。虽然情不自禁地从开篇就急切询问续作消息,但得到了最令人欣喜的答复。我也要告诫自己需逐部作品(或者说逐周)全神贯注于眼前创作,虽然稍不留神就容易考虑长远之事。希望能每日倾尽脑中所有构想,保持『期待明日自己会迸发何等灵感』的状态。《历物语》中看到千石抚子蛇化姿态时曾天真地感到欣喜,但昨日拜读第191话忍野扇跨页登场时的冲击力简直令人屏息。感觉大暮老师突然实现了我最后的心愿(或是绝望?)——想看到您笔下的忍野扇。宛若真实遭遇怪异般震撼……毕竟忍野扇本就是连喝水场景都难以想象的、充满谜团的角色,虽说小说本应随心所欲地创作,但这个人物却让我陷入苦战(或者说极具创作价值)。最后两话中她会如何活跃?我会满怀期待看到结局。话说回来,我因彻底贯彻『只写钟爱之物』的代价,导致完全不擅长描写的事物彻底无法下笔,故而每当目睹大暮老师游刃有余地从刁钻角度刻画复杂对象时都深感钦佩。反过来请问,您是否有刻意『不描绘』的事物呢?以物语系列为例,在细节处我暗自决定绝不描写火怜与月火的男友。因为实在想不出任何有趣的情节啊……
西尾维新 敬上
④
西尾先生
感谢您的回信。没想到居然要吃这么多美式热狗!绘制漫画时首先必须让自己沉浸于角色之中,所以充分调动五感确实很重要呢。正因为要与本不存在的角色同化,或许才能激发出属于作家的第六感。不过我最爱吃螃蟹了,大概无法完全代入忍野咩咩吧。被您指出后才意识到,自己在贴近角色时或许是以痛觉来思考的——会感受到内心的疼痛吗?要逃避还是直面?这可是相当重要的、或者说决定角色发展方向的关键分歧点呢。千石抚子原本给人轻飘飘的感觉,在《化物语》时期只是个"可爱"的受害者,但当蛇属性逐渐显现时痛觉就变得清晰了,说实话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抚子了。那个黑化的抚子既有描绘价值、或者说是我渴望刻画的角色,但实在偏离漫画主线太多而未能实现。最后能在尾声稍微触及真是太好了。关于羽川,能得到"忠实原作"的评价实在令人欣喜。《化物语》后续的《猫黑》《猫白》、"翼虎"要素都连续穿插在"翼猫"第一话中,想必让热心读者感到困惑吧...但开始连载时西尾先生说过"想画拯救女孩的故事",从元叙事角度来说,将粉丝心声的共识(请允许我如此断言)即"拯救羽川"作为故事核心支柱时,我别无选择只能舍弃《猫黑》等要素。自认至少努力守住了这个核心部分。关于提问...说来有些矛盾,我刻意不去描绘真正想画的内容。因为一旦画尽所想,恐怕就再也画不出漫画了。而西尾先生既能实现自我表达又持续产出如此多作品,实在是我难以企及的境界,堪称永不干涸的泉水。若换作我,动力会瞬间枯竭,更重要的是成长将戛然而止。停止成长就意味着停止进化,最终只会被淘汰。自出道以来,我对技术的追求并非出于热情,而是基于"技术提升能拓展表现领域、拓宽创作风格、对作家更有利"这种功利至上的肤浅动机。但正如羽川所言"知晓越多越觉无知",掌握技法越多越明白自己一无所成。真是永无止境啊。据说北斋与毕加索都是年过八旬才得心应手地描绘心中所想,连这等绝世天才尚且如此,浩瀚无边的创作领域对我大暮而言实在难以驾驭。因此通过限定不画的内容来明确方向对我至关重要。如今看来,正是这份"什么都想画"的欲望与"不能什么都画"的现实间不断受挫的纠葛,最终塑造了名为大暮维人的作家。时间这个薄情者可不会等待我迟缓的成长,但当我专注既定目标时,时间却又莫名温柔。不仅给予成果,更重要的是仿佛被拉长了。它不会驻足等候前行者,却能延伸流逝的速度。套用固定句式来回答本次提问:想必西尾先生也有体感时间远超实际时间的经历吧?关于进入状态、或者说沉浸的契机,您是否有什么心得呢?
大暮维人 敬上
⑤
大暮先生
感谢您的回信!当感觉时间不够用时我会利用错觉。与其熬夜不如早起活动,在稍微有些疲惫的午前时段就当作已经入夜去睡觉。醒来后,将那一刻定义为新的一天再次开始活动。如果在真正的夜晚重复同样流程,或许就能完成相当于三天份的工作量?不过也可能单纯是「充足睡眠」才能让人进入状态的固定仪式吧。在构思故事时,不限系列作品,我常会选择乘坐飞机或电车。在机舱或车厢里读书时最能集中精神。如今电子书籍普及,旅途中也能随时阅读或购买书籍杂志,实在帮了大忙。说到电子书,《化物语》特装版能以电子书形式购买令我非常欣喜。正如最终卷特装版收录的极短篇所述,物语系列确实是部不断书写着「最终回」的小说,而漫画版最终回(尤其是动笔写信前刚拜读过的版本)堪称完美收场不是吗(况且刊登最终回的周刊少年Magazine封面实在令人百感交集!)!虽然这么说难免有自夸之嫌,但《化物语》结局与《终物语》结局都是我创作至今格外偏爱的收尾方式,当漫画最终回同时描绘这两幕时,简直恍若置身梦境。事实上这确实是如梦似幻的五年,虽对这样的夜晚即将落幕感到些许寂寥,但我深知唯有这种感触才是娱乐的真谛。唯有真正完结,才能开启全新事物、享受全新乐趣。请容我再次致意:这五年辛苦了,衷心感谢。作为附言或者说最后的问题——方才提到电子书,请问大暮老师在漫画创作历程中是否存在堪称转折点的工具?比如「过去没有而现在不可或缺」的类型。以我而言是Pomera文字处理机。物语系列后半段几乎都用它完成...无论模拟式或数字式工具,未来必定会有划时代新设备问世,届时自然想在作品中尽情展现。但若一味沉溺喜爱之物,难免会与新知产生断层,面对新工具时甚至会产生类似遭遇古老怪异的恐惧。说不定正在怪异化的反而是我们自身呢...!
西尾维新 敬上
⑥
西尾先生
感谢您的回信。将1天当作3天来定义。简直就像是三倍速或者说三倍界王拳呢。哎呀,太厉害了!原来如此,这样说来那种惊人的速写速度虽然还不太能完全理解...但秘诀我算是领教了。请您务必保重身体!话说回来,作为漫画家最创新的工具——或者说最大的转折点,果然还是助手们的存在。经常有人问我「《天上天下》中盘开始画风突变是什么原因」,首先单纯就是「时间」因素。正如西尾先生将1天分割成3份来增加时间,助手们贡献的时间也能扩展我的可用时间。通过将原本自己绘制的背景和效果线交给他人,我在时间和体力上都获得了余裕,可以将资源投入到演出、构图和画面品质上。而最重要的是「意外性」。助手们时不时画出的意料之外的画面,每次都带给我巨大的灵感。虽然常常因为认知差异、技术因素或单纯误解导致成品与我的意图完全不同,但正是这些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成长。通过输入那些自己绝对想不到、画不出、超出认知范畴的东西,作品的广度得以扩展、深度得以增加,输出的多样性也不断进化。助手们给予了我所欠缺的东西,推动着我的成长。他们对我来说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师傅。回想起来,阿良良木历的言行本身正是「意外性」的体现。那些突如其来的惊人言行并非虚张声势或表演,而是合乎「道理」,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某人的救赎。正是历的这种温柔与趣味性,让我觉得自己也被拯救而得以完成连载。读者们大概觉得我是羽川派吧,这确实没错,但实际绘制过程中最愉快、最让我倾心的角色还是历。那么,有幸绘制《物语系列》的这如梦似幻的五年,既觉漫长又感转瞬即逝,此刻心境正如最终回历的台词所言:「就算这一切真的全是梦境,我也能伸着懒腰说做了个好梦,怀着幸福的心情度过这一天吧」。衷心感谢。
大暮维人 敬上
⑦
大暮先生
再再追加——林肯•莱姆(神探林肯)系列的作者杰佛瑞•迪佛曾写过类似『作家的价值取决于支持他们的是怎样一群人』的文章,我将这句话作为某种准则,因此当被问及无可替代的存在时,大暮先生能立刻列举出各位助手们的身影,实在令我由衷赞叹。深切感受到像这样优秀的团队能将《化物语》漫画化,是件无比欣喜且幸福的事。顺带一提,收到回信后才忽然想到,明明以这句话为准则,但面对同样问题时我却曾秒答「闹钟」,让周遭众人傻眼过...不过由这样的小说家创作出的阿良良木历这个角色,正如最终话象征性地描绘他即将坠落时被众人拉住的场景,直至最后似乎都深受周遭援手眷顾呢。正如漫画版《化物语》所示,虽然小说系列在这次的《战物语》中已呈现相当完整的完结感,但若说仍有残留未写之事的话,或许反而是那个始终宣称『人只会自顾自地得救』的男人的内心世界吧...这似乎将成为我今后的课题。对最初提问的答复既已收到便不再赘述,但无论今后如何发展,我都期待大暮先生的下一部作品。如梦似幻的五年时光,由衷感谢(这句话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不够...)!
西尾维新 敬上
⑧
西尾先生
您辛苦了。我有时会想,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后世看来或许正处在一个不得了的分歧点上吧。在当今这个社会体系完善、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类是否正在主动松开彼此相牵的手呢?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些主动松开手的人,即便陷入困境也看不见他人伸来的援手,更不会去握住。正因为想着要靠自己拯救自己,人才能得救,而他人也才会想要帮助这个人。忍野咩咩所说的「人只能够自己救自己」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怀揣着这样有些自以为是的解读,我绘制了最终章「历年鉴」。在《化物语》的架构中,由历用行动代替那位「不善言辞」的忍野咩咩发声的叙事方式,在这种时候才真正显现出它的价值,令我深有感触。在完成《化物语》后,包括SNS在内的许多人都向我送上了「感谢」的话语。能在连载完结时获得这么多人的致谢,是我至今未曾有过的体验,而这一切都多亏了与西尾先生的相遇,让我得以参与这部宏大的作品创作,此刻我也满怀感激之情。通过绘制这部漫画,我也仿佛与无数人牵起了看不见的手,被大家牵引着向前迈进……这样的感受萦绕心间。真的、真的非常感谢各位。
大暮維人 敬上
⑨
22卷后记
将喜爱的漫画小说化时,我时刻牢记要创作出特别的小说。也就是说并非『这么有趣的漫画当然应该这样改编成小说吧』,而是想达到『这么有趣的漫画居然能这样改编成小说!』的效果。虽然不确定是否成功,但当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漫画时,自然会产生同样的想法。尤其当这部作品是自己的代表作时更是如此。正如各位读者所见,大暮维人老师绘制的《化物语》乃至整个物语系列的漫画化,毫无疑问是特别中的特别,堪称至臻完美之作。从今往后,我将继续以『既然是这部漫画的原作,就应当这样发展!』的觉悟持续创作小说。感谢各位!
西尾维新
究竟该如何创作出令大家享受的漫画化作品呢?
回想连载初期,我或许在这一点上准备不足。在反复摸索的《抚子蛇》时期,我因肺炎倒下住院,导致休刊一个月。如今回想起来,在那之前身边确实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之事。虽常听闻接触怪奇之事就会如此,但我本人并不相信,至今仍觉得只是巧合......
那次住院经历反而成为我宝贵的「准备时间」。躺在病床上时,某种存在让我重新领悟到:不辜负读者绝非仅是对原作的忠实,而是应当倾尽自身的全部才华。至少我深切感受到,若没有那段时光,就不可能完成长达五年的连载。虽不知是否能让各位满意,但确已倾尽当下所能。
向给予宝贵机会的编辑部、为我提供帮助的工作人员和家人、以及将「超越分身即我本身」这般重要的作品托付于我的西尾老师——对以上所有人,献上无上的感谢。
大暮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