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Bangumi 番组计划
登录注册

真佑实 »日志
《I/O》解析:多重世界?拯救梦月何以可能?


2025-3-13 01:14 /
一、引言:
    打完《I/O》的游戏,一定会出现的反应是疑惑。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之后,很难有人能够整理出完善的思想理路来理解这个游戏。官方设定集给出的解析篇给了很多问题答案,但是能对这个解析的模糊不清而晦涩难懂的答案感到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仅仅聚焦于官方设定集中《多重世界的构造和梦月的救出》(后简称《设定集1》)一文所涉及的论域,也就是《I/O》多条线路的世界结构、时空、因果性和核心剧情的梳理。

二、多重世界: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设定集1》的说法。

我们一般总会很自然地认为是先有了原因,结果才会发生。但是实际上我们就像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简单的问题都没法回答(根据看的角度不同答案会变化)一般,存在着两边均是原因也均是结果的现象。本作中的故事内的种种事件也是如此,很多事情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因果报应,因果的循环。这样奇妙的故事中发生的现象,并不是由故事中存在着的某人的想法或者计划而发生的(会这样觉得的只有作品外部的存在,是玩家的“观测结果”)。要理解本作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并不应该去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而是需要将所有事情之间的趋势连贯起来理解。

开宗明义,《设定集1》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倾向。

话虽如此,这里为了阐述上的方便先假设故事存在一个开始,那就是主人公们登入梦月的梦境的那个瞬间。四个主人公们从梦境的开始(第一月食,线路A和B)和梦境的结束(第三月食,线路C和D)向着下层世界(梦中的假想世界)登入,作为上层意识凭依下层世界中的自己。这就是作中伊什塔尔所说的“纵向的重合”,对上层意识来说下层世界和原来的世界是完全相同,而且是个因为“观测”事象完全确定了的世界。登录了梦的上层意识们,混同着同时观测了第一月食和第三月食,这也是第三月食那边的意识会向过去转移的理由。也就是说,因为意识误以为自己是在第一月食,意识就会向第二月食的方向前进。
而且第三月食那边的日向和HE,真佑实和伊什塔尔都重合着,第三月食边的上层意识同时混同着观测着现实世界和电子世界。对于拥有肉体的日向和真佑实来说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对于作为情报体的HE和伊什塔尔来说电子空间才是真实,导致了重合状态的主人公们没法区别两个世界之间的区别。就这样现实世界和电子空间的重合发生了(这是作中伊什塔尔所说的横向的重合)。
而且考虑到第一月食那边也发生了梦月的梦和电子空间的重合,这是由于第一月食和第三月食的混同所导致的,第三月食侧“世界的重合”的影响在第一月食侧也表现出来了。


《设定集1》选择从登入梦境的一瞬间作为开始来思考。对于玩家来说,这里解说了从上层世界到下一层世界发生的原理,相对比较清晰。但仍留下了十分巨大的问题。
最大问题是在cd线中的时间倒流,因为意识误认为世界是处在第一月食,实际上是第三月食,又因为主角想要强烈地前往第二月食拯救梦月,导致“物理世界的时间发生了倒流”。读者可以明显地发现这里逻辑的不连贯之处,“物理世界的时间”凭什么可以被意识倒流?即使说因为世界早已是和梦月的梦境重叠的存在,因此物理规律被扭曲,但cd线中的叙事方式完全没有看出是物理规律得到扭曲的时间倒流的样子。看过《信条》等科幻作品的读者知道,时间倒流如其表面意思,连续的时间逆向运动,和现实完全相反。假使读者再去回顾《I/O》中cd线的形式,与所谓时间倒流完全不同。主人公的意识体验由一段段不连续的时间组成,所有时间段的表现顺序由后向前,而每个时间段内的时间体验完全是正常的。

然后主人公们,在不断重复地登入梦月的梦境期间发现了某个问题。不论怎么登入梦境,只要梦月还在沉睡,下层世界的梦月也会一样在睡眠中,在梦境中需要再登入梦境,然后这样的循环就会不断重复下去。
不仅登入的问题没法解决,登出的问题也浮现了出来。如果在梦中很顺利地从梦月那里打听到了密码,从梦境中登出后还要再次叫醒梦月。这时候要是她再次“像是第一次对主角们说出密码”。这个世界也会再次出现“这是在为了打听密码而登入的梦中”的可能性,然后又要从这个梦中登出……这边也是没有尽头的。
说到底下层世界的主人公们可以登入梦月的梦中,是因为上层意识的存在来扭曲世界的物理法则才能做到的。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所在的世界不是在梦中的话,就连登入梦月的梦境都是做不到的。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作品是是这样描写的:
……这个没有出口的梦境的无限回廊是马尔杜克所创造出来的,像是将可能性连接起来的东西。最初的契机可能仅仅是某个异常操作,但是现在成为了她维系自己的自我——Enigma的手段。那就像是孩子绝不愿意离开母亲一般的执着一般。
在这样的无限回廊中,为了叫醒梦月而采取的行动,是不是就像调用一个代码错误的递归那般无果的事情呢——主人公们开始这么觉得。至今为止的程序(行动)是不是产生无限循环,引起bug的原因呢。有没有迷失了自己的位置?为了终结无限循环,是不是只能重置一切了呢?说到底自己的存在究竟是……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事情变成这样了呢?
为什么我存在于这里?
我的这个意识究竟来源于哪里?”
没错,故事最一开始见到的无限回廊,或许并非是开端的场所,而是无止境地循环之后最终到达的场所也说不定。


《I/O》的世界是一个绝对无限的循环,正是因为没有密码,主人公才登入了下层世界,而倘若按照上一段《设定集1》所言,下层世界是对上层世界的复制,是既已观测的既定事项,那么下层世界当然不可能给出密码。那么从上到下的登入进程,只能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悖论。
这个悖论本身就是无限的,但为什么还是出现了梦月苏醒说出密码,主人公又陷入到从下到上的登出进程中呢?仅仅只是这一个问题就是《设定集1》无法回答的。这个问题直接否定了上一段“对上层意识来说下层世界和原来的世界是完全相同,而且是个因为‘观测’事象完全确定了的世界”这一假设,起码有了一个变化,就是在某一个世界中,梦月真的醒了。
当然,我们先不要过于纠结于这个从登入到登出进程的转换是如何可能的。登出进程也是一个悖论,回到上层世界输入密码,梦月就会醒来说出密码,然后无限重复。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开端,假设的某一个登入开端之前,就已经是主人公经历cd线不自然的时间来到登入了。要返回的世界,成为了主人公最大的难题。在这个问题面前,他们就连自身的存在都不能确定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但是希望你能回想起来,主人公们的行动是否真的是在循环?其实并非如此,就算乍一看像是在循环,情况其实也在一点点细微地变化,他们还是抵达了X点。并且他们所在的世界是一个通过“观测”来确定事象的世界。主人公把这个状况“观测”为”其实并非在循环,而是为了对所有的可能性进“试错””。在他们这样“观测”期间,为了不和梦月分开,马尔杜克开始了最后的抵抗。主人公们和马尔杜克的战斗中,至今为止的行动又再一次被诘问:
        ——梦月是不是期望着沉睡?
        她是想要苏醒的,正在梦境中寻求着帮助。
        ——所有的世界,所有的事象都是梦境中发生的事。“自己”难道不是根本就不存在么?不觉得梦境结束之后,自己也会就这么消失么?
        (我)就存在于这里。如果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虚假的,会这么觉得的自己又存在于哪里?考虑自己不存在的可能性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在这里的思考动摇了的话,试行错误就不会结束,但是主人公们不知何时开始停止了动摇,就这样迎来了梦境世界的终结。

Route E最后三个选项的意义
1.        梦月“想要醒来”——>确定行动的终止条件(未来)
对至今为止行动目的的再确认,梦月确实是想要醒来的。
2.        我们“就在这里”——>确定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现在)
我们拥有着相连的无限可能性,存在于重合的世界之中。
绝不是在潜入自己的内心。
所以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并非不可能改变。
3.        应该返回的世界是“所有的世界”——>确定该回归的地方(过去)
到叫醒梦月为止的所有的事象,包括因为失败而终止时的行动也包括其中,所有一切都是必要的
所以,应该回归(能改变?)的世界是所有的世界。
认为应该回归的世界只有一个的时候,就是对至今为止自己行动的否定。


这是整个《I/O》游戏中最完善最深刻的一段思辨过程。主人公的行动是否真的在循环?在e线最后脱出的动画演绎中,He和伊丝塔把多重世界看作递归循环的计算,并非无限,只是量子计算机/梦境的算力不够导致找不到真正的世界。但计算终究是可以完成的,伊丝塔的计算结果收敛到了某一个世界上。在此,如果选择“就是这个!”,跳入这一个世界中,认为这就是一切的开端的话,那就完全没有理解不可能存在一个具体的循环开端,注定只能迷失。

激战的最后,伊什塔尔输入了所有的密码,停止了“I/O”系统。梦月的意识苏醒了过来,即将独自被留下的马杜克,这时又试图尝试让主角们无法离开,向着主角们投去了最后的问题:
        ——叫醒了梦月之后,你们应该回去的世界在哪里?
        是所有的世界,为了到达这里所有的行动,所有的事象,所有人们的存在都是必要的。所以应该回去的世界是所有的世界。

        那就是将分离的“自己”和“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就是自己以外所有的人类对自己所抱有印象的总和)重合的瞬间。所有自己的分身也同样是自己,那些分散在多层世界中的自己,其中也有现在的自己所无法接受的过去的自己,难以接受的未来的自己(可能性)也有可能存在。但是主人公们接受了这所有的自己。
        在醒悟到应该归还的世界是所有的世界之后,才能从自己的外侧和内侧找到自己这个存在。
        整理下至今为止所说的内容,梦月(或者说马尔杜克)的梦的世界中拥有着所有的可能性,因此看起来像是个在循环的世界。然后那些循环,或者更正确的说是可能性中,就算某个是正解,其他的也并非是无用功,所有都是必要的。
        如果没有梦月和马尔杜克的存在的话,主人公们和其他的登场人物们或许会完全感受不到现实性吧。


我们要仔细地思考这一段话。为了到达这里所有的行动都是必要的,应该回去的世界是所有的世界。这句话是很令人难以理解的,什么叫“回到全部世界”?一个人处在现实的世界之中,而不可能处在世界可能性的集合之中。
在下一段,《设定集1》又说自己所有的分身都是自己,未来过去无数可能性都是自己,领悟到这一点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被称为块状宇宙理论的东西。从过去到未来的整个时间都是实在的,人作为其中一部分也从头到尾同样存在着,只不过每人所能体验到的不过是一个现在的截面而已。我们在此不去批判这种理论在科学上多么不具备实证的意义,也不去批判它在哲学上的稚嫩水平。设定集采取了这样的描述,就是本文出现的原因。如果一个解释宣称要认可尊重所有可能性,那它就注定要容不下那些反对它本身成立的解释,这种调和的形式将矛盾冲突弃之不顾,沉溺于美妙的幻梦。
人在独一的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现实性,却能在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中找到?《设定集1》的这个错误令人咂舌。《i/o》的主人公们在e线结局找到的答案,恰恰是人处在有限性之中,人的有限性是超出于世界无限性的东西。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自我被结构出来。

现在应该已经理解了这个故事大致的流向了吧?现在再换个和作品中不同的视角来审视”I/O”的世界吧。
玩家("I/O”的世界之外存在的意识)开始这个游戏时(开始观测这个世界),那里有着从Route A到Route D一共四个故事。对于玩家来说,那就是游戏世界(假想世界/下层世界),会发生种种奇妙的现象。并且也可以做到诱导主人公的行动。玩家首先先把四个故事向着能前后能交汇连接起来的方向来诱导主人公(让四个可能性交叉相汇)。然后就出现Route E的可能性,变成了从第一月食到第二月食,和从第三月食到第二月食这两个轮回存在的故事(世界)。在做了更多的干涉之后,梦月醒来了。以这点作为“因”,变成了包含Route C’和Route D’的故事(世界)。
如果”I/O”世界中存在的人们知道他们的世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肯定会觉得非常不自然吧。会觉得叫醒梦月的这个“结果”(现在),导致了原因(过去)发生。但是对玩家来说肯定会觉得这只是揭示了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已,感觉不到任何的矛盾。
玩家玩(观测)了Route C’,Route D’之后,这次又开放了Route A’,Route B’。这边明明是同样的过去所产生的未来,结果却扩散开了。从玩家存在的世界来看会觉得不自然(对于创作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可能难以感受到不自然就是了)。
但是对于各自结局的世界中的人们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矛盾。
乍一看是矛盾的事情,根据观察者所处位置的改变也会有变的不再矛盾的情况。你能接受这个解释吗?就算没法接受,别人跟你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想法。当然这个解释也并非是绝对的。对于你来说的矛盾,或许对于别人来说并不是矛盾——。“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和其他人所看到的的世界或许也并不一样”。
“你说知觉到的世界,不过是处在别人的世界的延长线上罢了。你的世界或许也正在创造别人的世界也说不定。”
和“他者”之间的“互相理解”不断变弱的过程中,可能连“自我”的位置都会迷失。所以希望你能再次确认下“相互理解”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在本作中想传达给你的事情。

《设定集1》的最后部分,以玩家视角来重新审视整个游戏。
玩家先体验到的是abcd的碎片,然后将其整合为e,再然后又向c’d’的过去和a’b’的未来扩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些,但在与所谓“I/O世界的人”的对比中,《设定集1》闹了大笑话。它竟然宣称I/O世界的人在看到c’d’过去时会认为这是由e的未来所建构出的,换而言之,《设定集1》把各个线路作为实在的发生着的世界,却同时认为他们是无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把《设定集1》所宣称的这种世界观称为电视机理论,各个世界如同电视机里放着的节目,各自在运行着。
“乍一看是矛盾的事情,根据观察者所处位置的改变也会有变的不再矛盾的情况。”
《设定集1》解决不了问题,开始以一种逃避的方式消灭问题。难以想象的俗套充斥着《设定集1》的最后部分,简直难以置信这是对《I/O》这样的深刻游戏的理解。我的世界和他者所看到的世界不一定相同,所以只要相互理解就好了。倘若Exarch看到了这一番雄文,简直要笑掉大牙。没错,我们正是为了相互理解而进行了种种研究,无论人体实验还是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都是可以理解的呀,你们这些愚蠢的虚幻之子可一定要理解我们哦!
“和“他者”之间的“互相理解”不断变弱的过程中,可能连“自我”的位置都会迷失。所以希望你能再次确认下“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玩意。《设定集1》是如何把与自我与他者的联系弱化为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理解的?它理解的社会就是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吗?你理解我,我理解你,只要我们全都相互理解了,那不就再也不会有纷争了吗?《设定集1》甚至连最基础的自由主义的思辨都不去做,哪怕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也要承认人的绝对自由就意味着和他人的绝对冲突。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看不到现实的矛盾,在观念的世界里弥合一切就好。

三、梦与现实

3.1 开端
讨论一个问题,就要从开端开始讨论。在《设定集1》对多重世界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可以得知,认识这个多重世界结构的开端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然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因为这涉及到I/O世界结构何以可能的根本问题。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开篇提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cd线是怎么来的?ab线很可以理解,无论是日向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踏上寻找梦月的路程,还是伊丝塔带领团队惩恶扬善的故事都是一定的过去,在这种上下层关系中也不会有变化,当然在e线脱离循环后也不会改变。cd线则是不能理解的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寻常的时间倒流。伊丝塔和He从第三月食梦月死去开始她们的线路,逐渐找回她们的记忆然后回到第二月食的那一点去。
倘若abcd真的是所谓碎片世界,e是综合的世界。那我们就去回顾一下e线的故事吧。e线发生的时间大致是ab线路的结束点,到第二月食的x点进入循环,然后脱离循环的。你发现了什么?e完全没有涉及到什么时间倒流的事情,cd线作为一个异类突兀地摆在这里。cd线在e线之后又是如何呢,ab作为过去显然不会改变,而cd作为未来就被改变了?明明是《设定集1》自己强调,从头到尾的所有经历的世界都是必要的世界?怎么cd线梦月的死亡就不在了呢。
我们只能进行合理地推测,《设定集1》的解释需要被推翻重构。多重世界理论只是一种理论,真正的世界远没有这么简单。

3.2 反多重世界
首先让我们抛出结论:多重世界的本体论地位有限,只作为梦月的梦的依附才能存在。
从《I/O》的故事一开始,abcd四条线路就已经是梦的一部分了。在梦中,主角们才能体验到不现实的,突兀的现象,甚至是来自上层世界意识的某种信息。ab线是日向和伊丝塔的某种回忆,而cd线是伊丝塔和He的某种“回忆”。在线性时间的角度看,cd被认为是某种未来到过去的回溯,但我们放眼到整个多重世界的全局就会发现,cd恰恰是一种既定的东西,是一种过去。这也就是e线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还不和cd冲突的原因,cd不是未来,它只是既定的过去。
abcd的本质是回忆,在e的无限循环中,登入部分,主角们无数次地在下层世界(也是下一层梦境)陷入到这种回忆中。在梦境中完全不是《设定集1》中提到的和上层相似的世界,恰恰相反地,梦是波谲云诡地无限可能性的世界,做出任何错误的选择都可能导致迷失前路,不能回到这一层世界的x点,以继续拯救梦月的任务。回忆是凶险的。
但正因为是梦,所以可以进行无数次的尝试和选择,无论如何,主角们可以无数次地到达第二月食,那么我们暂且可以不去讨论abcd的细节,只考虑e线的无限循环。
无限循环的第一个问题,自abcd的回忆而来的主角们是不断潜入的登入中,这种登入为什么会突然以梦月醒来为标志,得到密码,从而转向登出?无论游戏还是设定集都没有解释。我们只能认为,由于是梦月的梦境,在不同层的世界中,作为梦月代表的蕾姆的状态也不同。当主角们遇到蕾姆清醒的可能时,就容易地获得了密码从而救出梦月了。
登入循环是容易解决的,登出则要难的多。虽然登入过程要经历无限的abcd线路的重复回忆,但对于主角们来说,每一层世界都是无意识的,也自然不会直接地面对这种生存和目的的拷问。但登出过程需要主角们完全有意识地去寻找真正的世界和真正的梦月所在的地方,那他们的迷失几乎就不可避免。
我们已经重复多次这样一个观点:真正的开端是找不到的,也就是不存在的。根本没办法通过登出的方式找到真正的世界所在,每一次梦月的醒来都会说出密码,让我们去找上一个世界中可能的“真正”梦月。如果你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开端,说出要回到的世界就是这个,那你就是陷于了梦境,被马尔杜克的狡计欺骗,只回到了一个有限的世界中去。

3.3 是全部世界
《remember11》的开头动画中,悟说了一句从未出现在游戏中的话,“超越光,超越无限”。《I/O》真正践行了这个理念,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超越无限。
究竟什么叫做:“要回到的世界是全部世界”?我们非常疑惑,非常不解,全部世界怎么能是可“回到”的一个地方呢?当我们认清楚多重世界的本质是梦之后,就能够简单地理解这个问题。
多重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循环,这种无限性是绝对的不可克服的,不容许你把任何一个有限的世界作为他的终结。一切有限性都被多重世界的无限性排斥,梦要求人们沉溺于梦境,永远不要醒来。梦境就是梦境,整个多重世界的循环都在梦境之中,在无限的登出中找到现实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么办?在循环中的重复是找不到真实的,那真实去哪里找,究竟怎么样才能在梦中醒来?
“是全部世界”。
从梦境中醒来的唯一方法,就是认清全部世界都是梦境。正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从梦境中醒来,回到一个外在的背后的“真正世界”中,才受困于无限的循环。一旦当我们认清梦境的多重世界就是全部世界,那就破除了真正世界才是要回到的世界的观念,真正地从观念世界降临到现实世界。
于此,多重世界理论被日向等人轻松的瓦解了,是的,根本不需要回到真正的世界去,真正的世界只是一个假象。多重世界理论的根基在于一个不可能在多重世界中的真正世界,当这个真正世界不存,多重世界自然破灭。
我们一直在梦中,没有从梦中醒来这一回事,所以我们才能真正醒着。
日向他们理解了一切,于是他们不再逃避,不再幻想,不再追逐不可能的“真正”的观念世界,他们所处的就是现实。事实上,他们从无限循环中脱离的真正方法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不再看到梦月醒来说出密码后强迫症地前往上个世界,而是对梦月说出一句简单的话:
早上好,梦月。

3.4 玩家
玩家不是一个超越的独立于游戏之外的存在了。《ever17》中,玩家作为bw,利用其强大的唯心能力拯救游戏中的角色。《remember11》中,玩家作为self成为了受限制的存在,看似具有唯心改变事物的能力,实则只是被游戏框架所束缚而行动,最终受困于无限轮回不得脱身。
《I/O》中对玩家的把握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绝不是《设定集1》的庸俗理解。在《root double》中,玩家和游戏角色的互动被理解为感情的同步,而《I/O》中,玩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游戏中所谓的上层意识之所在。
不要把上层意识理解为一个与我不同的东西,在上述我们对多重世界的考察中,我们已经探明了多重世界的本质是梦境,主角看似迷惑于无穷反射的自身的分身,但在取消这种多重世界的观念之后,就回溯性地理解了一切不过是我自己而已,我自己不也是在社会关系和语言系统中结构出来的吗。那么就不能理解玩家为超越性的高于游戏角色的存在,我不过也是有限的主体,在I/O系统中体验作为shadow的感觉罢了。
人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另外一个人的一切,如果这是可能的,那无非就是说另一个人根本不具备人的地位,和我只是同一个存在。正因为我们不能理解,所以我们才能为人。《设定集1》说我们要去努力互相理解,回到一体的和谐美满的大家庭去。而《I/O》的e线真正告诉我们,理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不要沉溺于多重世界和自我的幻想,而是去认可全部世界的现实性并在实践中创造我们的社会关系。
玩家和角色在《I/O》中体验了一种同一性到差异性到和同一性的自我对立,这种感受令人震撼,这也许是游戏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体验。我能与不同于我的存在有一种同一的体验,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与我自己的这种同一的体验。

四、辩证法
4.1 恶的无限
黑格尔在《逻辑学·存在论》中的“定在”一环节中,详细探讨了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有限性自然是有限的可消逝的东西,而无限性就被理解为有限性的直接的否定。有限性被理解为规定性自身的否定,而作为有限性的否定的这个无限性,就被理解为规定性的直接的肯定。
有限者的本性就是要消逝的存在,因此有限者注定要消灭其自身投入到无限者中,那么无限者就变成更高的完全超脱于有限的存在。然而,这个无限者不能维持它自己。当无限者被设立为有限者的否定,就把无限者提高到与有限者这个此岸世界不同的彼岸世界中去。有限者并没有进入到无限性中去,相反它们绝对地分开了。有限性和无限性作为对立的存在,必须把对方作为自己的他者,才能维护自身的规定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关联,仅仅变成了一个外在的关联。
这种无限者,被黑格尔称为恶的无限,大量哲学家对无限的思考都限于此。
《I/O》的多重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恶的无限。主角们所体验的世界始终是一个有限的世界,多重世界的无限结构被作为不可体验的彼岸存在。这种无限看似是无限的,但却不断地回归到一个有限之中。无限者始终和有限者纠缠在一起,不断地生产出对方。正如日向等人在e线循环中,从无限的世界中收敛到一个有限的世界看到梦月的醒来,又对这个有限世界加以否定,试图回到无限世界的循环中。
脱离这个无限循环的行动,就是从恶的无限上升到真正无限的过程。从有限者出发的否定获得无限性,而这种无限性就作为和有限性对立而获得限制,从而回到有限性。那么两者无非就是一种经由对方中介无限地回返到自身的运动。主角们无限地在这种有限和无限的对立运动中回返,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世界,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无限者无非就是把恶的无限和有限性都当作自身的环节,作为一个无限的进展把无限和有限都当作自身的规定。
《I/O》主角陷入无限循环,实际上只是陷入了这个有限和无限不断对立的环节。这个环节是躁动不安的,只能在意识到真正超越这种恶的无限的下一个环节真正无限之后,才能脱离出这样一个循环。
脱离无限循环的行动,只是意识到这是恶的无限,然后超越进入真正的无限性中。这个真正的无限性,反而恰恰是有限性自身。有限性就其本身中就包含了自身的消逝,也就包含了无限性。
某物作为自在的存在,是由于他者作为它的规定性,而他者作为他者又是因为某物作为它的规定性。我是他者的他者,他者是我的他者,我是他者的他者的他者,他者是我的他者的他者……无论是作为有限的世界还是有限的主体,都不能在这种循环中找到有意义的东西。某物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任何他者的存在,“我不是xx,我不是yy,我不是zz……”这种无限的绝对否定运动才能成为自为存在,真正将我存在稳定下来。

4.2 实在界
无限循环的多重世界,恰如完美无分的绝对秩序大他者,你只能服从于它,屈服于它。一层世界之上是另一层世界,醒来的梦月不是真正的梦月。主角徒劳无功地进行着追逐梦月的旅程,就像追逐着不可得的小客体a。
绝对完美的秩序是不可能的,一定有一个结构性的矛盾贯穿着它的一切,作为不可触碰的创伤性内核。在《I/O》的循环中,这个不可能的事情就是cd线。cd从梦月的死亡出发,一直回到e线那个行动的时刻。死亡背后连接着实在界,实在界是不可被符号化的实在,没有被容纳于象征界的符号系统,只出现在符号系统的裂隙之中。这种实在界死亡是绝对的恐怖,想到梦月的死亡就会让日向和He精神失常,没有办法思考关于梦月的问题,而在佑实的陪伴中才能逐渐找回目的。
一切都是梦月的梦,所以梦月一定活着。梦月的死就是绝不被世界所容许之物,而大他者的意识形态恰恰就建立在这个不可能的内核上,梦月的死作为cd线的必须品维持了整个多重世界的结构。梦月活着,正是因为梦月死了作为它的基点。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诡计。
找回梦月的历程不断失败,因为“真正的梦月”是不可能的小客体a,处在实在界中,主角所能找到的永远是梦中的梦月,梦中的梦月,梦中的梦月……主体试图透过镜面找到镜面背后所欲望的东西,然而镜面映照出了主体自身的分裂。

4.3 穿越幻想
是的,找到真正的梦月和真正的世界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办?
我们被骗了,日向等四人说。
被骗了,是被大他者骗了,是被多重世界的恶的无限欺骗了,把真正的梦月和真正的世界这个不可能的东西当作追求的对象,只能导致主体无限地分裂。
多重世界不存在,日向等四人说。
多重世界作为大他者是不存在的,是在我们的观念中建构出来的东西,反而统治了我们的思想。人的欲望不过是大他者的欲望,它要求我们去找寻真理,追求自我,追求承认。去追求追求不到的东西,就是欲望的真理。
Abcd作为过去,在多重世界的旅程中无数次重复地回忆着,一层层幻想包裹了主体,修改着关于现实的观念。多重世界就是无数幻想叠起的大厦。主角们开始从对这种幻想的绝对沉浸中苏醒,是因为他们回忆起了自己的创伤,并开始承担起对于这种创伤的责任。佑实想起了c’,He想起了d’。此时他们已经不再纠结于幻想背后无穷无尽的欲望转喻了,他们找到了最底层的幻想。我们要拯救梦月。
然而这还不是穿越幻想。大他者不存在,但它起作用的方式比任何东西都要真实。主角们如果停留在无尽转喻中的某一个环节上,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真正世界之所在,那也是背叛了自己,屈服于大他者的统治。
要回到的世界是全部世界,全部世界就是全部符号系统,整个象征界。回到全部世界就是从无止境的欲望转喻中真正脱离,认清象征界背后的那个不可碰触的实在界也不过是本就分裂的象征界回溯性建构出的幻想。
穿越幻想,就是认清世界本就是符号化的幻想结构,真正的行动是永不屈服于欲望的不可实现,绝对不向欲望让步。梦月是活着的实在的人,拯救梦月并不是追求不可能的小客体a,当梦月醒来的时候,说出的那句我就在这里,在密码的性质之外,实质上不也是向哥哥日向的质问吗?我就在这里,你还要到哪里去找所谓真正的我呢?
主角们对真正的世界的追寻,实际上不过是对自身分裂的逃避,当他们穿越幻想,开始勇敢地承担责任面对现实的时候,作为大他者的多重世界就不能再束缚他们。对梦月的追寻并不是对小客体a的无谓举动,而是拯救同伴的现实的可完成的行动。自此,全部世界才为主角敞开,循环不攻自破,拯救梦月的行动完美结束。
主角们成功完成了一次之前被看作不可能的行动,把实在界的裂痕深深刻进象征界并重构了他。这不是观念世界的游戏,这是现实的斗争运动。经历了无穷考验的他们已经不会再被限定在自我的牢笼中,虚幻之子在社会关系中建构自己,并要在网络和物理的双重现实中进行生产实践以实现自己。a’b’的种种未来是他们可能踏上的征程,但无论如何,请再思考理解位于现在的e线的伟大实践。

三个选项的重新理解:
“梦月想要醒来”,未来,目的论,对欲望决不让步的行动。
“我就在这里”,现在,认识论,我能够确证我自己,我不会陷于恶的无限,我自己就是真正的无限者。
“是全部世界”,过去,本体论,全部的象征界都是真实的,也是梦境,真正的行动是穿越幻想,以向未来敞开的现在的行动改变过去的世界。

#1 - 2025-4-15 00:13
mulai1212
很不错的文章,对io前半的理解可以说很独到了。
但我认为撇线的框架和很多细节同样值得详解。例如由朔夜引出的关于他者的探讨;马尔杜克和亚述的神话故事引出的:“我就在这里,你也在这里,这真是太好了。”对e线关键的重构;以及e‘线日向向朔夜赠送小熊玩偶的象征意义。
期待您的下一篇文章。

关联条目

© 2008-2024 Bangumi (a.k.a.Chobits), some rights reserved | r543
注册时我很沉默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