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作品第一个联想到的是十几年前在最推理上连载过的《我》。王稼骏写的,后来改名《她的秘密》出版。会有这么一种既视感,大概是因为同样是先射箭后画靶的典型。
从邮轮篇起开始无聊。作为智斗作品,它关注的不在于侦探式的实证推理,而是侧重心理博弈。借助心理学、厚黑学、博弈论等方面的理论,总能予人一种阅人无数老谋深算的感觉,其实比起实教这种玩哲派没有领先到哪里去。跟虚构推理是一个路子,结局先写,过程再编。毕竟是结果导向,涉及到诡计具体设计的内容就容易打马虎眼,水平飘忽不定。最没下限的大概是“弱者争先”后的猜拳。至于邮轮篇神棍的骗局也写得太不聪明,一方面是能看见作者对魔术技术了解颇浅,设定上相当含糊,几乎是把它当作了和聪音一样的超自然能力使用;另一方面把此前几无存在感的心木拉到台面上,以至于到后头黑长直点出c组有内鬼的时候毫不费劲地看出心木就是那个oni。原因也太过简单,不过是理解了作者的脑回路:与“前文描写过枪后面它就一定会响”道理不同,你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去找前文中可能存在的枪。试问作者最惯用的套路是什么?是反转。所以胸大无脑的傻白甜、完美的受害者,在这场游戏里真有可能存在吗?换言之,作者会让“她”存在吗?同样的伎俩甚至用的不是一回两回,雪山回安全屋里志法对“受害者”的发问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哪怕作者前文就没放过“枪”,你也可以大概猜测出来他会放什么“枪”。这或许也是结果导向带来的一个显著弊端:“果”过于抢眼,作为“枪”的“因”便失去了作为深水炸弹的功效。
照着这个思路,我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失手,唯一没有猜中的反而是结局。我很纳闷作者都写了一百多话“黑深残”高高拿起了,与其选择为呼应“朋友大于金钱”这个伟光正的主题轻轻放下,倒不如最后干票大的,让始终坚信“朋友大于金钱”的友一遭遇c组原四人背叛。这样一来,不仅是最擅长利用黑吃黑套娃式逆转的男主被自己十年前射出的子弹射中,被志法相信四部、把内鬼护至身后的行为回旋,还是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输掉最不能输也最不该输的终局的嘲弄。魔改比起全员“烂掉”的原结局,形成的吊诡对仗反而还足够鬼畜,足够黑色幽默,更适合作为邪气角色的墓志铭,立意上也未尝不能视作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讥讽。冥冥中我甚至觉得,友一其实心里是有“被所有人背叛”这么个预期的,在知晓自身悲剧收场的前提下依然做出无悔的选择,含括自我牺牲的机关算尽甚至多了几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陀式献身的悲悯色彩,远比唐突洗白更水到渠成。因此我很反感作者揭晓谜底时把罪孽推给欺骗所有人的友华,炫耀套娃者无形大手这一愚蠢行径反而是把友一身上最富魅力的邪气洗淡,弱化成言不由衷的亚萨西。对于主角团其他成员而言,更是无异于被窃取革命果实。支持结局魔改的另一个原因跟c组真正的叛徒这个众说纷纭的回答有关——说到底,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友一和友华或许是如曼陀罗之花般的邪恶轴心,但充其量是诱发堕落的恶之华。从论迹不论心的角度上讲(也只能从这个角度讲,毕竟游戏参与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原罪),若将参与狐仙游戏视为游戏开始,只有心木说谎并从中获利,所以真正的叛徒别无他选。也因为心木崩坏呈现出的只有结果而无过程,其恶无工,塑造具有不完全性,恶役的魅力随之大打折扣——相较于“坏人”,她更像是个癫婆。原作这个结局别扭地指向友情大胜利,声音却干瘪得像从马拉布的大钢牙中勉强挤出。友一二字,拆开来便成了对友人一厢情愿的赎罪。最终赌局的胜出更是难称爽利:强调友情大于金钱,对朋友的羁绊却缺乏深入刻画,重心反而旁落到描写真相大白后众人信任被彻底击穿的失神犹豫。对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避而远之是合理,却和主题表达背道而驰,让人不禁想问这真的是友情的胜利吗。而对四部爹的惩罚力度有限,破防画面被草草带过,也无法给予读者足够的正向情感反馈。说句难听的,同为被当成“人奸”、“始作俑者”塑造的主角,艾伦最后至少还被mikasa抱着头颅,漫改结局阿尔敏等人还能有“同罪”的觉悟——c组这几位把自己摘得太干净,就差把友一当原生家庭切割了。我支持友一以死谢罪,但这种死法太虎头蛇尾,简直就像演唱会结束后镜头不给到台上谢幕的演员或台下呼喊encore的观众,甚至连维持秩序的保安都不是,而是把特写拉到满地待清扫的垃圾,最后发出要爱护环境的环保倡议。与其为孚三观在结尾立起虚浮无根的高标,那还不如将友一塑造为一个彻底的悲剧角色,至少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还要更入木三分。
两代主角团控制变量相当成功,性格特质、指代基本吻合,连家庭环境与出身都有所复现,只为尽可能保证这一场大型社会心理实验的严谨性,对于故事而言形式对仗也较工整。群像丰富且个性鲜明虽然也是个不错的优点,但我想说的是,把人物写“坏掉了”是个很暧昧讨巧的说法,简直可以视作作者回天乏术后自暴自弃式的摆烂。因为这意味着作者可以无所顾忌地把人物写成前后行为无法自洽的疯子或是傻子。只要有最初的动机就好了,预设一个走投无路的背景把人逼疯,他会干出什么反社会的事就都不足为奇。可事实上是,反社会的人很多,能让读者喜欢上的却没几个。所以,最开始人畜无害,靠着有容乃大,啊不,靠着奶大让人包容的心木,在被读者识破黑化依然是胸大无脑的形象后,这个角色塑造就算归零了。她本人破罐子破摔式的恶堕,跟读者破罐子破摔式骚浪贱的扁平评价,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耦合了。
雪山回唯一值得称赞的地方反而是借助密码设计的脸谱化标签,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正钢印。就像不知道金钱价值的赌徒一般,对自己奉为圭臬的信仰之重感受并不真切的几人,对“正义”“真实”“友情”不断反诘,最终才发觉自己的美好幻想竟变作西西弗斯的巨石。但我依然想吐槽,女主匆匆下线后在最重磅的章回复出,结果告诉我是补票式的风光大葬,没有什么是能比在智斗番里看糸锯这种筋肉八嘎的第一视角更能摧折人的耐心的了。为了给男主时间空间背地里搞小动作,怪力女付出了太多。我想她最适合存在的地方依然是在主办方房间那跟波波一样的龟壳摄像头。